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功劳最大,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功劳最大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功劳最大,安史之乱时期为何有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政权帮助唐政府平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被平定下去,历时8年。在这8年时间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对安史之乱大都有所反映,或出兵助唐平乱,或在战乱中仍与唐中央保持臣属关系,对唐朝拜、纳贡,或趁唐内乱之机发兵侵扰唐的边境,与唐发生战事。作为唐王朝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叛军进攻,尤其是叛军攻陷两京之后,一时手足无措。由于平乱心切,迫切希望得到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对于主动出兵者惟其所欲。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奴刺、颉跌、朱邪、契宓、浑、蹄林、奚黠、沙陀、蓬子、处蜜、吐谷浑、思结出兵助唐平乱;至德元年(756年),于阗国王尉迟胜率师来唐平乱;至德二年(757年),拔汗那,黑衣大食,回纥叶护太子、宰相帝德、将军车鼻、施吐拔裴罗、大臣葛逻支出兵助唐平乱;乾元元年(758年)八月,回纥王子骨啜特勒、宰相帝德出兵助唐平乱;宝应元年(762年),回纥登里可汗、车鼻将军率师助唐平乱;至德二年(757年),南蛮也出兵助唐平乱;乾元元年(758年),吐火罗叶护乌利多、西域九国首领率师出兵助唐平乱。此外,至德元年(756年),吐蕃酋长“请和亲,兼之讨贼"。次年,又“遣使来朝,请助讨贼",唐玄宗播越四川时,新罗王“遣使沂江至成都朝正月,给唐皇帝以精神上的安慰。宝应元年(762年),党项“首领来朝,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给唐以物质上的援助。

这些少数民族出兵助唐平乱的热情是很高的,作战也非常勇敢。如“安禄山反,(于阗国王尉迟)胜使弟(尉迟)曜摄国事,身率兵五千赴难。国人固留胜,胜以少女为质而行。”又如,回纥首领达干等13人先到扶风,郭子仪为其设宴三日,叶护太子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平乱热情甚高。在平乱中,唐朝皇帝对其始终是感恩不尽的。唐肃宗曾对回纥叶护说:“能为国家就大事成义勇者,卿等力也。”又下诏书颂扬回纥:“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蹌其分”。在肃宗朝,大食(今阿拉伯)和回纥的功劳不分上下。

唐自太宗贞观年间起,就在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少数民族出于对唐的宾服和加强同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经常向唐朝拜、纳贡。安史之乱爆发后,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来唐朝贡。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乱时期,还可以看到唐对少数民族封王和少数民族来降、自愿接受唐朝领导的史例。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渤海王钦茂迁到上京,“宝应元年(762年),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进检校太尉",党项“自至德以后,常为吐蕃所诱,密以官告授之,使为侦道,故时成侵叛"。宝应初,其首领来朝,请助国供给灵州军粮。“其在泾、陇州界者,上元元年(760年)率其众十余万诣凤翔节度使崔光远请降。

唐朝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援兵以及这些少数民族在唐爆发内乱时仍然向唐朝贡和自愿接受唐朝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大唐帝国声威的影响。我们知道,唐朝建立后,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显示了大唐皇帝的武功。贞观四年(630年)三月,“诸蕃酋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这表明唐皇帝既是汉人的皇帝,又是少数民族共同的最高的可汗。而且少数民族也承认它们是大唐帝国的附属政权,自愿接受唐的领导。到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出兵灭薛延陀后,太宗亲幸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且无恨"。以后,“天可汗"一词便成了各少数民族对唐天子的尊称,唐帝国在少数民族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此后,虽然在武则天当政到唐玄宗即位期间,唐宫廷多次发生政变,唐帝国的声誉在少数民族中较唐太宗贞观年间有所减弱,但到唐玄宗开天盛世,这种声誉又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命安西都护高仙芝率兵讨伐臣附于吐蕃的小勃律国,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于是拂林(即东罗马)、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唐的声威已波及到了西亚和欧洲。直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的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反叛引诱回纥入侵,回纥当时虽然气势汹汹,但见到郭子仪时,仍称唐代宗为“天可汗"。可见这种声威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仍然不衰,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因此,在唐发生内乱时,他们或出兵相助,或为唐军供给军粮,给唐帝国以极大的声援和支持。

第二,唐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使其成了唐的地方政权,在唐发生内乱时它们出兵相助也是顺理成章的。在唐朝周边的不少少数民族的可汗自立或者部下拥立,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后,才能算得上名正言顺的首领。它们自愿接受唐朝的册封,实际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大唐版图内的一个地方政权。这样,唐发生内乱,它们出兵相助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公元647年唐朝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时,就曾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公元774年,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在乌德犍山和唄昆河之间建立牙帐,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回纥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时还把大唐看成是“国家”,自己是一个地方政权。叶护太子就是把平定叛乱作为“国家有难"而来相助的。

吐火罗几乎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每个皇帝执政时都到长安朝贡拜贺。唐玄宗天宝年间册其国君骨吐禄顿达度为吐火罗叶护、挹怛王。邻胡羯师曾引吐蕃攻打吐火罗,吐火罗叶护便向唐求安西兵助讨,玄宗命师破之。“乾元初,与西域九国发兵为天子讨贼,肃宗诏隶朔方行营。“既然唐可以出兵助吐火罗,同样,吐火罗也理所当然地可以出兵助唐平乱。经过唐帝国册封的少数民族部将在唐发生内乱时,他们理应出兵相助或仍然保持对唐的臣属关系,朝拜进贡。不过,由于战乱使交通阻塞以及唐的声望相对减弱等原因,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少数民族对唐的朝贡较前相对减少。

第三,唐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保护及优抚政策的结果。自唐太宗平定西域以来,唐对西戎北狄采取了积极的羁縻和笼络政策。这种政策的特是,不改变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委任他们的首领作为他们的统治者,继续直接统治本民族;唐一般不向他们派驻军队,不随便对少数民族用兵;在赋税征收上,也对少数民族实行宽待政策,规定夷獠之户只交纳一半赋税。这样,少数民族自然容易依附于唐。另一方面,唐对他们还采取保护和优抚政策。如吐火罗的邻胡羯师“谋引吐蕃攻吐火罗,于是(吐火罗)叶护失里忙伽罗丐安西兵助讨,帝(唐玄宗)为出师破之"。又如,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回纥首领吐迷度为其侄乌纥所杀,唐太宗“恐回纥部落携离,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往抚之。”唐对它们的保护和安抚,这就使得唐与它们处于友好状态,因此,唐就容易得到他们的援助。唐玄宗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马嵬驿就对唐肃宗说:“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事实也确是如此。

第四,唐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结果。唐自建立后,总的来说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友好的。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双方的深人了解,更加巩固了这种关系。到安史之乱爆发时,这种关系依然朝着友好的方向发展。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室韦,唐高祖武德年间来“献方物。贞观三年(629年),遣使贡丰貂,自此朝贡不绝。"在“开元、天宝间,比岁或间岁入贡"。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大历中“亦频遣使来贡。”大食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遣使朝贡。"武则天“长安中,遣使献良马。"唐睿宗景云二年(71 1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铀带等方物。"可见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前,唐与大食一直是友好往来,这种关系到安史之乱时仍继续向发展,在“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兵收两都。宝应、大历中频遣使来。"回纥更是如此。贞观三年(627年),始来献方物,之后几乎每个皇帝执政时都来唐朝拜纳贡,与唐的关系一直很好。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两次出兵助唐平乱,加速了安史集团的灭亡。其它如沙陀、护密、火寻、吐火罗等因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上友好相处,在安史之乱时,或出兵相助,或朝拜纳贡。

正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对唐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唐朝才得以迅速平定安史之乱。由此我们可以说,少数民族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方面是一致的,并共同作出了贡献。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功劳最大

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假如安禄山史思明只有几万人马,估计安禄山也不敢发动“安史之乱”,关键是他起兵造反时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将士183900人,占据了整个唐王朝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已经拥有建立新王朝的军事实力和野心,只差一个导火索而已了。(杨贵妃剧照)

均田制瓦解,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均田制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其中有一大部分耕种的土地是国家的,死后要交还给国家,重新纳入新的一轮分配。唐朝时期对前朝均田制进行了改革,女性一般不授田,主要是男性,并且降低了贵族和官僚的授田基数,缓解了社会矛盾,利于唐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唐玄宗剧照)

我们来看一下唐朝均田制的几个要点: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永业田是保持基本生活保障,一般不允许买卖,对社会各个底层都是有照顾到的。关键是看唐朝时期永业田的买卖允许细则,官僚和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的永业田在迁徙和无力丧葬时也可以买卖,迁徙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口分田也可以买卖,这是打开了土地买卖的口子。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是国家所有,出让的只是使用权。

到唐玄宗时期,唐朝已经见过一百多年了,繁衍了6-8代的人口,人口数量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授田却因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各地官府已经拿不出可以授给普通民众的田地了!这是事关一个王朝的大问题,必须解决。(安禄山剧照)

唐朝初期,农民获得国家的土地耕种,那就必须履行义务,与之相对应的是“府兵制”(地方义务兵),农民当兵可以免赋税,分得田地,当兵又有工资可以拿,打完仗可以回家种田,当然是好事了。到了唐玄宗时期,授田的田地少了很多,兵源成了大问题,加上边关的将领克扣士兵的军饷,很多人不愿意当兵了。

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居然没有兵源可以提交给军队了,只好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招募)了。土地兼并产生很多丢失土地的农民和饥民,政府只能在这些人中招募精壮男子入伍,成为政府的常备军,也就是职业军人了。同时有一个好处,饥民和流民中的精壮男子被招募后有饭吃,有钱拿,可以养家。其实重要的一条是饥民和流民被招募了精壮男子后,剩余的老弱病残和妇孺真正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对政府造不成什么威胁。

不过募兵制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士兵长期归属于某位将领领导,产生了隶属关系,这些将领成了士兵们的衣食父母,士兵们不知有君主,只有自己的将领。

安禄山长期任职节度使,将领们大都由他提拔,士兵自施行募兵制后,绝大比分的兵源来自于三镇辖区内的普通百姓,家人、土地、财产都在当地藩镇的控制之下,可谓将士归心,同心协力,俨然一个小的独立王国。假如还是府兵制的话,将领和士兵来自于不同地方,安禄山是不可能指挥十几万军队来反叛的。

安禄山和唐玄宗、李林甫。

唐玄宗对安禄山还是比较宠信的,不然不会将三镇节度使都让安禄山做节度使。唐玄宗前期的宰相张九龄曾经给安禄山相面,实际上是掌握了安禄山个人的一些问题在向唐玄宗提出建议,要求斩杀安禄山,当时安禄山还没有做到三镇的节度使,说他早晚要反叛。唐玄宗不听,反而重用安禄山,到最后悔之晚矣。(李林甫剧照)

其实唐玄宗的贴身太监高力士也对安禄山掌握三镇感到不放心,提出了制衡安禄山的对策,唐玄宗也是不听。安禄山反叛唐玄宗要负很大的责任。

宰相李林甫在位19年,素有“口蜜腹剑”的称呼,当面笑呵呵,背后就来一刀。他排斥异己,罗织党羽,把控朝政,排挤边关藩镇将领进入唐朝中央政府分享政治权利,尤其是胡人将领,这直接阻断安禄山等少数民族将领进入中央政府的可能。

唐玄宗和李林甫助推了安禄山反叛!

安禄山和杨贵妃、杨国忠。

杨国忠(原名为杨钊,“国忠”为玄宗的赐名)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的最大本事就是收税,为唐玄宗杨贵妃的糜烂生活收银子,如果单单凭借是杨贵妃的家族哥哥这样的身份也入不了唐玄宗的法眼。不过杨国忠能够成为唐玄宗的重臣,杨贵妃姊妹功不可没,天天吹枕头风。

杨国忠欺上瞒下,盲目发动对南昭的战争,损耗了很多国力,对人民的疾苦根本不放在眼里,而且欺骗唐玄宗。(杨国忠剧照)

公元754年,杨国忠建议唐玄宗召见安禄山,看看他有没有反叛之心。安禄山事前得到杨贵妃的密报,知道后自然将计就计,对答如流,表忠心,唐玄宗更加信任安禄山,并且打算任命安禄山为宰相兼平章事。这事遭到杨国忠的极力阻拦,他认为安禄山目不识丁,难以担当大任,最终杨国忠担任宰相,安禄山为左仆射。按照杨国忠的计谋,安禄山可能中计,提前被处理了,这个杨贵妃通风报信惹了祸。

事后,安禄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了,加派赋税等手段打压安禄山,而安禄山将这些转嫁给藩镇的百姓,并声明是杨国忠增加,最后起兵时的口号是讨伐杨国忠。

杨贵妃和杨国忠是压死安禄山的最后一棵稻草,导致安禄山直接反叛,他们两个死的不冤。(史思明剧照)

安史之乱中参加叛乱的将领是不是胡人居多?

很多人认为安禄山是胡人,参与叛乱的将领大都是胡人,其实不然,更多的是汉人将领。参与安禄山反叛的主要将领如下:

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同安禄山)、安俊雄(同安禄山)、李秦授、李归仁、毕思琛、周万顷、安晓(同安禄山)、李钦溱、李立节、李庭伟、张孝忠(奚人)、王武俊(契丹)、申子贡、荣先钦、阿史那承庆(突厥)、范秀严、阿史那从礼(突厥)。

共计22人,7人为少数民族,其余15人都是汉人将领。在史思明反叛时,将领们也大多是汉人。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安禄山管辖的三镇中成了利益共同体,不能说完全是胡人造反。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是谁?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为什么安史之乱会失败?

第一,从政治上看,叛乱是不得人心的,绝大多数人是拥护李唐王朝的,叛军不但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反而纵容胡人到内地屠杀汉人。因为,安史的叛军主要是边防军,安禄山和史思明以及很多很多将领都是胡人。 第二,在军事上没有绝对优势,安史叛军虽然席卷很快席卷中原,但西北、西南、东南、华南都在唐朝手中,特别是张巡守住睢阳(今河南商丘),遮蔽江淮,保障了唐军主要的财税之源。 第三,唐肃宗即位灵武后,调集朔方和安西的唐军南下作战,再加上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具有非常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如果不是唐朝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本可在两年之内就可以平定。朔方和安西的唐军是非常精锐的边防军。 第四,安史内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安史之间彼此不信任,安史两家父子相残,内部没有很强的凝聚力。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的历史?

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肯定不会想到,唐朝的整个兴衰命运竟然会与自己相有关。

杨玉环生于719年6月22日,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之后家道中落,不过良好的出身和优秀的遗传基因,造就了杨玉环的天生丽质。

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度过的,父亲去世后,杨玉环被寄养在了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和其他的富家小姐不一样,她性格温婉,喜欢读书,而且擅长音律和舞蹈。

如果杨玉环只是个普通的富家小姐的话,按照一般的剧本她会嫁给一个大商人或者是普通的官宦人家。

只不过杨玉环并非普通的富家小姐,首先她有貌,肤白貌美,胸大,身材极其丰满,满足了一切男人对女人的幻想。

白居易称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足以得见杨玉环确实是个绝代美人,可以碾压大多数美人的存在。

如果按照现在标准满分是十分的话,可能有人会给她打九分,甚至是九点五分。

其次杨玉环有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尤其擅长舞蹈,别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的男人对精通武道的美女,抵抗力也低啊!

再次王玉环有气质,深养在官宦之家,杨玉环从小就被灌输礼仪,作风,再加上杨玉环的女文青气质就造就了杨玉环独特的魅力。

有了这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家族的运作,杨玉环日后的身价自然不会低。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阳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受到了邀请。

在宴会上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其实在这次宴会上唐玄宗也被杨玉环的美貌和气质所惊艳。

只不过这时的王玉环才十五岁还是个萝莉,身材初次发育,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让已经是中年大叔的唐玄宗心弦微微荡漾,但也仅此而已。

毕竟此时唐玄宗身边已经有了一个陪伴他多面的大美人武惠妃,武惠飞的知性,美丽,善解人意,再加上她的成熟女人的魅力,此时还不是一个初露头角的小女孩儿所能比拟的。

不过女人天生都是敏感的,察觉到自己老公和儿子的异样,作为在宫中生活了十几年,经历过后宫斗争的武惠妃心中已有了计较。

她敏锐的感知到,这个小萝莉不一般,未来可能会成为她潜在的对手。

为了防止这样一人对自己形成威胁,武惠妃决定将威胁遏制在摇篮里,武惠妃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利,让杨玉环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李瑁。

武惠妃心想,这样既满足了自己儿子的愿望,又杜绝了自己老公对这女人的觊觎,可谓是两全其美。

只不过武惠妃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果,没想到在自己死后,老公唐玄宗竟然会做出横刀夺爱,乱伦的事情来。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逝世,唐玄宗少了一个陪伴他的女人,这一天唐玄宗喝了很多酒,写了很多诗。

但无论是谁都能看出来他很不开心,正所谓君王一怒,浮尸千里,有野史记载在那几个月里。

唐玄宗像发了疯的公牛,在朝堂上对大臣极不友好,经常当堂怒斥大臣,大臣们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不过之后却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改变了这种局面……

因为有大臣发现,每当唐玄宗看到杨玉环的时候,他的脾气和神情就会有所缓和。

这落在了有心人的眼睛里,自然会心如明镜。

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为其母祈福。

在杨玉环当道士的五年里,唐玄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使得杨玉环终于了入了自己的手心。

为了名正言顺的和杨玉环在一起,唐玄宗在开元四十五年把韦昭训的女儿赐给了李瑁做王妃。

之后名正言顺的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杨玉环的内心其实是复杂的,一开始她和李瑁结婚之后,朝夕相处几年,已经有了感情。

只不过唐玄宗的手段着实了得,在君王的虎威之下杨玉环只好屈服。

不过杨玉环的内心其实是有怨恨的,毕竟自己沦落为如今的境地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

见惯黑暗的杨玉环也要让这位大名顶顶的唐明皇尝到她的厉害。

妲己尚且能让纣王变成无道昏君,更何况是姿色才能更胜一筹的杨玉环。

于是在杨玉环的鼓动下,唐玄宗纵情声色,宠幸奸臣,日渐沉沦。

大唐江山的天空逐渐昏暗,杨国忠做了宰相之后,大肆收受贿赂,党同伐异,甚至还骑到了皇室的头上。

《新唐书》中记载:“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

在杨国忠的惑乱之下,安禄山等乱贼迅速崛起壮大,形成了相当大的一股反朝廷势力。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叛乱,引起大唐大乱,安禄山攻破长安,唐玄宗等人逃往蜀中。

在途径马嵬坡的时候,禁军首领陈玄礼等人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叛,可是经过这一场内乱,大唐的经济基础已经动摇,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唐玄宗开辟的开元盛世也一去不返,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好多年。

所以说安史之乱,是大唐国运下行的分界线。

随便的聊几句,抛砖引玉,欢迎高手留言。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功劳最大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