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败给苏联后容克贵族下场

冯.博克元帅为何会被希特勒解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职务?

二战时期,德国陆军元帅中,在资历和威望等方面,可与冯·博克相匹敌的,就只有大其五岁的龙德施泰特了;在20年代,就跨入将官行列的,也就是冯·博克、龙德施泰特和勒布三人。

在军内具备如此煊赫的资历和地位,让冯·博克成了二战时,德国国防军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前线最大作战单位,实力最为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毫无疑问,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初期的辉煌战绩,与冯·博克元帅出众的军事才能分不开。

作为非常传统的普鲁士陆军军官,冯·博克历来对政治毫无兴趣,对于部下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加之贵族式的傲慢作风,使得其在军中的人缘并不好,但其强硬的治军风格,出众的军事才华,对军人本职工作的忠诚,并不妨碍其在军中步步高升。

1941年6月21日,德军实施了巴巴罗萨行动,在三个集团军群中,冯·博克领衔的中央集团军群战绩最为辉煌,连续在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发起了数次非常漂亮的围歼战,苏军损失了将近120万人,斯大林为此处死了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在内的一批将级指挥官。

中央集团军群,在战争初期,可谓战果累累,不仅达成了歼灭苏军有生力量的目标,而且攻占了大片苏联领土,突入苏联纵深800余公里,在冯·博克眼里,莫斯科可谓唾手可得,但希特勒却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停止进攻。

希特勒决定南北分兵,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装甲部队加强给南方和北方两个集团军群,拿下天然粮仓乌克兰和顿涅茨工业区,中央集团军群只得再斯摩棱斯克以东全线转入防御,在两个月内,苏军则趁机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力量,给冯·博克此后的进攻带来了重重困难。

1941年12月初,中央集团军群越来越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用望远镜都已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

但此时,中央集团军群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早已伤亡惨重,且疲惫不堪,士气也急剧下降,况且军队补给也严重不足。

12月5日,苏军突然发动了大规模反击,为避免重大损失,冯·博克急令军队后撤,但希特勒反对中央集团军群后撤,派其副官施蒙特到冯·博克的司令部调查军情。

此时,面对希特勒派来的大员责问,冯·博克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深受胃病折磨的冯·博克,就以健康为理由,向最高统帅希特勒提出辞职。

12月19日,考虑再三的希特勒,决定接受冯·博克的请辞,指派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元帅接替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职务。

综上,作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所向披靡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是在未请示大本营的前提下,作出了军队后撤的决定,当面对苏军在莫斯科郊外大举反攻时。

同时冯·博克因身体原因向希特勒主动提出辞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职务,最终,最高统帅同意了其请辞。

因此,事实上不属于希特勒解除冯·博克职务,请辞同意和上级将其直接解除职务,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德国现在衰落了吗?如果是的话跟二战时候相比弱了多少?为什么二战时候那么强大?

德国现在不叫衰落,叫缴械。战后德国的法西斯思想被去掉,国际环境也改变了,再加上美苏近半个世纪的占领,德国的心态早已不再是当年那种充满民族主义和荣耀的状态了,别的不说,美军第一装甲师还在德国驻扎着呢,他们就是龙也得盘着。

二战时期的德国与现在的差别相当大,其中关键就是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情绪,这个民族的历史并不算短,日耳曼人曾在公元800多年的时候建立过“神圣罗马帝国”,几百年后神罗衰落,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式的封建领地制度。

到19世纪时,一些德意志领地又脱离了神罗,建立了“莱茵联邦”,并在拿破仑的帮助下逼迫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皇帝放弃了神罗的国号。再之后便是普鲁士的统一战争,最后他们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除奥地利外的大部分德意志地区,继而打败法国,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所以说,19世纪末的德国是相当洋洋得意的,整个德意志民族确实在德皇和俾斯麦宰相的领导下得到了民族崛起和升华,他们通过普奥战争,打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奥地利,又通过普法战争,打败了欧陆强国法国,俨然一个中欧小霸王,是崛起的新贵,连法国都要被逼着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也是没谁了。

但不巧的是,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没维持多久便宣告破灭,由于德国的高层过度迷恋武力,使国家陷入了不智之战,很快便在英法等协约国的联合围剿下被揍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二战时德国的社会情态影响相当大,德国人接受不了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小霸王,瞬间变成任人欺凌鱼肉的可怜虫的事实,民族自尊心既受到重挫又受到刺激。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比较虎头蛇尾,虽然尸横遍野到处都是死人,但大量的德国士兵和社会基层并不认同战争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是被贵族高官们出卖了,怕死的王公贵胄们在并不该失败的情况下认了输。

希特勒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的思想很具有普遍性,即“人民被愚弄和出卖了”,而且希特勒本身也是通过利用、放大、煽动这种民族情绪,达到了将整个德国法西斯化的目的,至少他的话群众呼声很大,简直说到了当时德国人的心坎中。

希特勒是个奥地利人,奥地利王国在一战时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但因为同为德意志民族的关系,奥利地所代表的内莱塔尼亚地区对德国的好感非常大,甚于同为邦国的匈牙利和外莱塔尼亚地区。德国加入一战,也是因为与奥匈帝国站在了同一条船上,实际上当时的德意志民族间已经将彼此当做了亲兄弟,推动这一切的,是一种后来被称为“大德意志思想”的元素,其实质就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自决心和自豪感。

一战过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也成了单独的个体,他们差点就与德国完成了合并,但英法通过协议条约禁止了这种行为,他们要的是限制、遏制、压制德国,最好这个国家永世不得翻身。法国恐惧于自己逢德必跪的属性,英国则不愿大陆出现个与自己作对的工业国,周边许多国家也纷纷加入了对德国的欺压,这无疑更加激化了德国人的民族情绪。

我们知道,一战其实就是分赃不均的一次战争,因为实在打不下去了,所以留下了相当多的历史遗留。德国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历史遗留,较为完整的产业,再加上大量的工人阶级,以及卧薪尝胆式的民族思维,这个国家崛起所需的仅仅是一个契机罢了。

希特勒就是这个契机的开启人,他煽动并引导了民族情绪,然后将之不断的扩大,继而又通过秘密警察与党卫军机构,迅速清除了其它的反对声音。当反对者都被关进集中营后,独裁制度极度高效的威力彻底爆发出来,纳粹党只要不出昏招,他们可以驾驭着德国这辆车况完好的火车飞速崛起。

整个30年代都是德国的高速发展时期,纳粹党疯狂的完成了从经济到军备的大发展,希特勒甚至在欧洲收获了明星政治家的光环,但掩藏在背后的是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不断深化。当犹太人成为德国攫取财富维持社会福利的猎物时,这个国家已经集体发疯了。

然而这些并不足以令德国从1933年开始就迅速的崛起,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比如一些德军的老将拼尽全力藏下来的武备,再比如德国从小毛奇时代就不断留下的对外战争研究方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仅仅是这样的德国也并不强大,真正将这支怪兽喂养壮大的,其实是英法奉行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在今天看来,是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在无法直视德国快速崛起的情况下,英法寄希望于将德国引向东边,让他们去东欧抢食,最后陷入与苏联的碰撞之中,相互消耗掉自己的国力。为了这种“一石二鸟之计”,英法不断的纵容了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不惜甩了面皮、卖了队友。

借着绥靖政策的春风,德国很快就将原奥匈帝国的领土吞噬了个干净。奥地利这个小兄弟与德国合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慕尼黑阴谋”被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国家最后都尽入德国掌中。然而等到德国1939年与苏联瓜分了波兰时,张伯伦等绥靖政策的领头羊还没有真正反应过来,他们虽然对德宣战了,可部队却迟迟不动,给了德国无数调兵遣将的时间。

说实话,直到德国1940年进攻法国时,他们的实力也并没有到什么十分了不得的地步。德国人在1939年的战争中暴露出许多问题,部队的指挥、军纪、作战方法、后勤供应、武装党卫军战斗能力等等都捅了不少篓子,此时的德军仍然是支磨合中的,未打过什么仗的新兵蛋子。

关键是法国人太将耗费天价国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当回事儿了,从图纸上看这座防线的确坚不可摧,当时的德国人也操碎了心,然而德国人依然走了过去的老路——穿比利时进法国,然后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他们在对法作战上已经研究无数个岁月,早已把战略到战术都玩了个透彻。

很快德军就干掉了法国,这让猝不及防的英军失去了战斗的信心,在战斗仍然持续的情况下,启动了敦刻尔克撤退的计划,开始抛弃盟友退回岛屿。最后的连锁效应不必多说,英法倒台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等等统统完蛋。毕竟连老大都输了,自己怎么撑的下去?

也就是这时候的德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军事巅峰,无论是部队的荣誉,还是装备、资源、国家力量都达到了顶峰。仅从军工厂上看,他们就占据了捷克、奥地利、波兰、法国这几个欧洲的大基地,再加上自己,德国毫无疑问已经站到了世界的顶点,所需的只是时间来消化罢了。

但是后面我们也看到了,德国由于自己先天的短板,导致海军根本无法与英国抗衡,仅有的潜艇部队只能拿来封锁交通线,而空军也始终无法奈何英国空军,剩下的陆军再怎么彪悍也没法趟过海去。再加上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扩大,德国的工业产能并没有爆发到美、苏的程度,他们骨子里其实是虚的。希特勒的战争还是发动的太疯狂,也太急了。

但假设他不发动战争,那么德国人赖以维持社会体系的经济基础将很难维持,英法也不会坐看一战中的敌人再次崛起,更麻烦的是,在疯狂的民族情绪面前,连希特勒自己都沦陷了。

被敌人和部下尊敬的二战德军元帅隆美尔为何会遭到同僚的厌恶陷害?

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其军事素养高超,战争指挥能力非常卓越,受到了对手和部下的尊敬和拥戴。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极其厉害的帅才,而且还是希特勒一手拔擢起来的,最后因为被同僚陷害,被希特勒亲自赐死。

时事造就英雄,从1934年开始,由于德军在做全面战争准备,需要大量优秀的军事统帅人才。43岁的隆美尔在那个特殊时期,接触到了希特勒,在戈斯拉首次见面就相谈甚欢。仅仅4年半的时间,就从上校快速晋升为了元帅,开始带领德军独当一面。希特勒也有意把他树立为德军的标杆,于是他在德军将领中很快红的发紫。

隆美尔也不负众望,打了一些经典、漂亮的战役。但是隆美尔的快速升迁还是引起了很多同僚的嫉妒,而且他虽然爱护部下和士兵,却在跟同僚和上司打交道时因为性格耿直、孤傲,说话从不顾忌,直来直去。由于他不会因为别人职位比自己高、比自己重要就给别人留面子,有问题他就直接指出,敢于说真话,连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希特勒首席秘书马丁·鲍曼等人都遭到过隆美尔的批评、讽刺,特别是隆美尔得罪马丁·鲍曼的行为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1943年起,纳粹德国的战略形势不断恶化,隆美尔对于希特勒的很多行为提出不同意见,在私下里表达了一些不满,这使希特勒开始疏远他,两人之间出现了隔阂。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等人策划刺杀希特勒,他们认为隆美尔是一个爱国将领,对希特勒正在毁掉德国的战略决策有不满情绪,于是希望拉隆美尔进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隆美尔看着希特勒的疯狂行为,和战争形势的不断恶化,已经预感到战争即将面临失败的噩运,对战局持悲观态度,也渴望能够扭转德国的政治现状。但是他对刺杀希特勒也没有抱有信心,所以在刺杀小组找到他时,他拒绝加入,但是也没有向希特勒揭发。最后刺杀失败后,希特勒命令盖世太保大规模的搜捕和调查,隆美尔因为曾与刺杀小组接触而没有揭发,被牵连逮捕。

而负责主持搜捕审讯的就是马丁·鲍曼。1944年9月末,马丁·鲍曼在“帝国秘密事务”报告中捏造了隆美尔的罪证。在风声鹤唳之际,希特勒已经是惊弓之鸟,再加上之前隆美尔的一些不当言论,因此希特勒认为隆美尔背叛了自己,于1944年10月14日逼迫隆美尔服毒自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刺杀案发后,隆美尔的很多手下和部将遭到逮捕和审讯,隆美尔为了保护他们,还给希特勒写信帮他们辩解。然而,最终把隆美尔送上死路的罪证,就是这些部下们为了自保违心招供的。

二战德军在投降前还有几百万军队,为什么不拼死一战?

在德军宣布投降前夕,德国本土已经动员了数百万的民兵,配合当时德军溃逃的散兵游勇及外围继续驻扎作战的德军正规部队,希特勒当时的家底还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在德军投降前,希特勒选择了自杀,接手的领导人也宣布投降。那么,希特勒当时为何不做困兽之斗,而是选择失败呢?

首先,德军当时虽然仍有数百万的部队,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兵,其中甚至还有很多孩子。这种参差不齐的质量与盟军及苏军数百万的老兵相比,毫无疑问是"以卵击石"。以当时德国境内的反抗为例,很多都是散兵游勇的"老兵"一边实战一边教导这些昨天还是平民的士兵。在猛烈的炮火和高强度的冲锋下,德军的伤亡与日俱增。盟军和苏军虽然仍旧有着大量伤亡,但是与战争初期和中期相比,已经好了太多。尤其是苏军,在初期经常是数万人,数十万人成批成批的投降,但是后期却越来越少。

其次,德军当时的工业资源已经枯竭,坦克装甲车因为没有燃料而荒废在路边,民众手中的武器也十分简陋,自杀性质的武器开始增加。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顽抗的话,德国在战后重建时,将会损失大量的劳动力,不利于德国未来的发展。况且,柏林已经被包围,苏军和盟军已经兵临城下,希特勒即使是想顽抗,他的部队最多也只能在巷战中最大程度的消耗苏军和盟军的实力,但这样的消耗对于苏军和盟军来说,完全是"隔靴搔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希特勒预料到自己兵败后的场面,自然是各种羞辱和审判,一向自傲的他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他在狼穴内与自己的情人办完简单的婚礼后,便双双自杀。当然,这也不代表他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斗志,当时的他仍想着如何"推倒重来",重新将战争导向有利于自己的一边。但是,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工业体系被完全摧毁,战争资源已经枯竭,无论是谁,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是无力回天的。

不过,也需要指出的是,德军之所以输得一败涂地,和希特勒本身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权力太过于执着的他,经常干涉一线指挥官的指挥,造成了大量的战斗损失。而且,他本人也太过于自傲,坚信自己的做法永远是正确的,对于前线指挥官的建议常常是置若罔闻。而且,一旦有指挥官经常反驳他的时候,他便立马翻脸。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再愿意向他提供更好的建议,这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另一方面,美军庞大的工业机器已经开动,从战争毁伤阴影走出来的苏联,也开始了"爆兵",这些都是直接的因素。

简述俾斯麦生平?

俾斯麦是容克贵族,是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最大功臣。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因为他曾说过:“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所以被称为铁血宰相。

冯.博克元帅为何会被希特勒解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职务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