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态氮肥的特点,硝安体是什么意思?
硝铵,是硝酸铵的简称,既是硝态的氮肥,又是铵态的氮肥,它的含氮量达到32%到34%,是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供应最重要的氮素养分的一种氮肥。
硝酸铵一种物质含有可供农作物吸收利用的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元素形式,而且其中的硝态氮、铵态氮各占一半的量,是一种不含无用的杂质元素成分的氮肥,是农作物吸收利用率较高的肥料。
哪种氮肥效果最快?
硝态氮的吸收速度最快、铵态氮吸收速度居中、酰胺态氮吸收速度最慢(肥料使用后的转化吸收速度快慢),铵态氮的肥效持续性最长、酰胺态氮的肥效持续期居中、硝态氮的肥效持续期最短(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存留期长短),硝态氮的使用安全性最高、铵态氮的使用安全性居中、酰胺态氮的使用安全性最低(肥料使用后的肥害发生率)。
硝酸钙是什么肥料?
硝酸钙是一种新型化学肥料,在发达国家一直得到广泛使用它不仅保证硝态氮含量,而且更好地解决了钙流动性差、难溶于水的难题是一种含氮和钙的新型复合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团粒结构使土壤不结块。
①性能好,易储藏和搬运
硝酸钙是一种比硝酸铵更为的硝态氮肥,由于有钙元素的存在,其吸湿性低于普通硝酸铵,从而改善了结块性和热稳定性,在储藏和搬运过程中都不易发生火灾和出现爆炸的危险性。
②挥发损失小,利用率高。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尿素和碳铵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氮损失在40%-50%.我国每年因氮的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因此,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农业用硝酸钙含硝态氮无需土壤转化即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氮的挥发损失小,作基肥和追肥其肥效快,可以对作物进行快速补氮。
③以硝态氮为主,钙素农作物不可缺少。农业用硝酸钙是一种含氮和钙的新型化学肥料。农业用硝酸钙含大量的硝态氮,较铵态氮、酰胺态氮比不用转换,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钙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农作物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专家分析,不少农作物对钙的需求量仅次于氮和钾,而高于磷。
no3氮素肥料特点?
铵态氮]
铵态氮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等。
铵态氮的特点:
1、铵态氮为正电荷,而土壤是负电荷,容易被土壤胶体易被吸附,从而不易流失(比如雨水多、漫灌等)。
2、植物吸收铵态氮的途径分为2种:①直接以铵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②氧化转化成硝酸盐,以硝酸根形式被植物吸收。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硝态氮】
硝态氮包括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
硝态氮的特点:
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
2、NO3—吸收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
3、硝酸盐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
4、硝酸盐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随水流失。
5、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气体状态(NO、N2O、N2),从土壤中逸失。
【酰胺态氮】
酰胺态氮——尿素[CO(NH2)2],含氮46.7%,是固体氮中含氮最高的料。
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
酰胺态氮属于有机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水解前,土壤中以分子形式存在,只有20%被土壤吸附,要注意深埋。
二、肥效、持效期、安全性比较:
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各有特点及优势,就肥效(作物吸收速度)来说,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排除氨化挥发外,肥效持续(土壤吸附性)时间:铵态氮>酰胺态氮>硝态氮;安全性: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
注意事项:①温室环境下,应适当减少铵态氮的使用。温室密封环境下,会增加氨害几率,且蔬菜属于喜硝作物;②硝态氮多适用于干旱地,水田应减少硝态氮肥的使用。因为硝态氮土壤中难吸附固定,流失过多,且长期使用会使作物产生致癌的亚硝酸盐。
硝态氮的好处和坏处?
1、硝态氮是氮肥,是指氮素以硝酸盐形态存在的氮肥。
2、氮肥较适合施用于旱地作物,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有较强的助燃性和爆炸性,储运和二次加工时应注意防火防爆;氮肥不能与新鲜厩肥、堆肥和绿肥混用,原因是新鲜有机肥含的有机酸会促使氨气发生反硝化损失,可与腐熟的有机肥或磷钾肥配合施用。
3、这种肥料多半都是呈硝酸根的离子状态显示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更好的和水分相融合,这样就能够促进水稻的吸收,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起到肥料的作用。
4、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于水稻的生长中,作为追肥的形式生长。但大家也需要注意到,硝态氮在空气中很容易就会出现凝结的现象,如果在使用中没有保存得当,那就会变成一种液态的形式,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其不能很好的运用。
5、而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不能和热分子结合,不然也会导致出现燃爆的现象出现。
6、而硝态氮还会因为水分的流动,导致肥力出现不均匀的形象,所以在农田里尽量不要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