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王阳明一生有三次悟道,第一次龙场悟道,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身处漆黑的夜,心就像一盏灯,这盏灯照到什么,什么就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如果心照不到,即使客观存在,而这种存在对于你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就是等同于无的。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心外无物”的道理。
第二次,忠泰之难之后,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王阳明的第三次悟道,叫做天泉证道。1527年九月,王阳明在出征广西之前,在浙江余姚老家的天泉桥上,王阳明对弟子钱德洪、王畿说过直指人心的四句话,被称为王门“四句教”。天泉证道发生在王阳明的晚年,他的思想和学术已经非常丰满,从古至今,天泉证道四句教都被当做王阳明心学集大成的代表。
这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把王阳明的一首诗送给大家: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答:1、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
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对现实的意义:
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王阳明心学概括?
王阳明的心学,讲的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01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正所谓“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传习录》)。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此,王阳明说:“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传习录》)
02 万物一体之仁与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03 “四句教”与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从逻辑上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心”到“物”,从“无”到“有”,从“知”到“行”,从主观到客观,再到“知行合一”。需要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并不是自发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一个“致”的“工夫”。王阳明说: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 可见,“致”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练修身的过程,也就是要彻根彻底的扬善、去恶,因此需要下艰苦的“工夫”。没有下“工夫”的过程,也就无法致良知,更无法做到 “知行合一”
1518年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想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九渊一道所构成的陆王心学,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阳明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就是他所主张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
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
(一) 对心学的二点基本理解
1、心学的起点
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在他万念俱灰的绝望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跳出了“以经解经”的圈子,走上了独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脱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对的。
所以说,阳明的心学,是在“感悟”引发的思考中产生的。
2、心学的核心思想
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这种“良知”与万物同体,即“天人合一”。正是这种“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的圣人境界。
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他还提出,“人若复得良知,就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体超然自然自乐的人生境界 ”。这种体验哲学可以说是体验美学。
他强调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至乐”的圣人境界。这种境界与“七情六欲”的感观之乐不同,是一种以 “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圣人之乐。
(二) 对心学的二点基本评价
l、值得肯定的
心学能够跳出经学圈,以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与长期思考的思想碰撞后而产生。所以心学的形成,背景是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心学的核心内容,能够以心立言,以心为本体,这个在哲学史上可称得上心学;审美体验的哲学观,给人以开创性思维研究哲学带来影响。
2、值得探讨的
从心学核心思想体系的倾向性来看,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相通一气的。比如,“良知”一说,其实质与儒家的“性本善”没有什么不同;“致良知”与儒家的“克己复礼”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作为独立的哲学流派来说,未免有换汤不换药之嫌。
审美体验也许是一种有新意的哲学观。但这种过分强调超脱境界审美体验之说,与现实的距离太远,给人的感觉简直是水中捞月,只能是理想化的、不可获得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