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客相当于现在什么人,古代门客是什么意思

古代门客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是以家族为基本生活单位的。家族中一人成为显要,便会使用家族中人做事,成为家臣家将,再加上被迫投靠的家奴,成为完整的家族体系。但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多和自身需要的增多,合适的人员不敷使用,这时候就需要招揽外来人才做事,便出现了门客。门客地位高于家奴,不人身依附于家主,地位和家臣家将类似,家主可以根据其不同特长安排做事,白养的大约只有战国才有。再后来就有所谓开府,就是个人成为显要后可以设立自己的办事管理机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招揽人才,门客也就转变成府中人了。再到后来的师爷之类,也是门客发展变化的后续。

从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时期,“门客”逐渐从奴隶阶层脱离,因为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代,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为了增强国力在争霸中取得胜利,往往会不在意出身是否卑微而任用有才能的人,这就给那些拥有一技之长但出身低微的人提供了一个晋升渠道。正是在周天子式微、各诸侯不计手段力争霸主的大背景下,先秦尤其是战国时代的“门客”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所以这篇回答里的“门客”主要限于先秦时期。题主所说秦和汉的门客,我会在回答后面涉及。

“门客”的概念及与其依附的人的关系。关于“客”的解释,《说文解字》云:“客,寄也”,即指与“主”相对的外来之人。“门客”即是暂时将自己依附于主人,寄托在主人门下者,是“客”中独特的生存状态,特指自身拥有一技之长而不事生产,投奔、寄食到身达位显的养者门下,为养者所豢,并为养者服务,进而找寻个人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的人。也就是说,两者的关系是,门客为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才能助其发展实力,养者则为门客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社会地位上,养者高于门客,门客处于依附地位。按照“门客”在养者门下所处的地位,又可分为“下等客”、“一般客”和“上等客”。这种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门客”才能和贡献的大小。

门客平时主要做什么工作以及如何为依附的人带来利益。按照“门客”为养者效力的方式不同,或者说按照“门客”从事行业的不同,可分为“行刺客”、“谈说客”和“著作客”。从名字我们不难判断出,行刺客主要是行刺,要有勇有谋,比方说荆轲。谈说客主要是游说,要才思敏捷言辞犀利,“资在于口”、“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苏秦、张仪属于此类。著作客是门客中专事文化的人,他们大多有扎实的文字、理论功底和深邃的见解,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吕不韦的“三千‘门客’”。这些“门客”人人著其所闻,集论而成二十余万言的《吕氏春秋》,融合了众家之长,包罗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著成之后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布于咸阳市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之赏,可见其对于《吕氏春秋》行文质量的自信力,客观上也显示了这些“著作客”的能力。刺杀、游说、著作,这三样事情哪一样干好了,都能给养者也就是被依附者带来利益。

秦始皇统一六国,意味着先秦时期社会阶层大变动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门客存在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有很多诸侯,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主人,要效忠就只能效忠这一个人,所以秦汉时期的门客已经不是先秦时期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辗转于列国之间的门客了,而是成为了皇帝选拔任用人才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其本质上与通过举孝廉选拔上来的人才是没有区别的。

参考论文:《先秦“门客”及其精神基质探究》,鲍家树,载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以上。

补充个人观点:

门客的发展是随着西周礼制的逐渐崩溃而进行的。因为西周是贵族统治即血缘政治,门客这一出身低微(脱胎于奴隶阶级)拥有一技之长的群体的出现,意味着唯血统论的任人方式已经开始瓦解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官僚政治的逐渐确立,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礼崩乐坏”、周天子式微以及诸侯争霸战争四起,突出表现在战国时代。

秦的统一帝国建立之后,天下共主,门客逐渐进入体制内,成为官僚政治的组成部分,门客之风逐渐走向衰退。虽然在西汉初年门客之风曾盛行一时,但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门客就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因为豢养门客是一种任用人才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春秋战国的混乱年代非常流行,前提条件是诸侯们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了,而随着察举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汉朝皇帝有了一套更加完善的选任机制,门客走向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

古人怎样称呼门客?

门客 ,又称 食客 ,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职业.当时的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就称“门客”.门客会为他们的主人服务效劳,如出谋献。

战国时期为何将招入门下的人才称为食客呢?比如孟尝君食客数千?

“食客”文化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食客”文化的传播为那些寻求个人发展机会和有事业追求的人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在秦朝统一六国后,随着任官制度的改变,“食客”文化逐渐衰落,但春秋战国时期食客们展现出的智慧与忠义情怀对后世的影响至今。

战国四君子何以闻名?“食客三千”而已!所谓“食客”,也叫“养士”,和现在理解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吃饭的客人,往深里说就是人才储备库。这可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战国四君子的食客都超过三千

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赵襄子、魏文侯、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也是春秋时期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那时候对在权贵家打杂混饭吃的人的称谓,除了“食客”,还有“门客”和“舍人”,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周王朝后期,王室势力日益衰败,周天子掌控不了诸侯国之间分裂割据的局面,“礼崩乐坏”。西周时期能分封诸侯的都是周王室的亲属,简单说就是天生的贵族,现在落魄了,生活质量肯定不如当年,但是贵族就是贵族,他们骨子里的思想就和普通的庶民不一样,虽然这些人的身份是庶人,但是他们的生活理想与方式还是贵族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见识超越一般目不识丁是普通庶人,根正苗红的庶人给权贵提鞋都不配。(很多人知道的,解放前的地主、资本家被打倒了,但改革开放后,他们大部分人的后代依然混得风生水起),而诸侯国都希望能逐鹿中原,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极度膨胀,这些人也就成了稀有资源,成为权贵争抢的对象。

战国四君子

那些寄宿在主人篱下、为主人策划、奔走的人称之为食客,“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这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条件好一点的贵族家庭多多少少会养一些“食客”,一是可以装点门面;二是,不是所有的食客都是吃白食的,有部分食客确确实实能帮主人排忧解难;三是,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终会有用上的时候。食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流动性很大, 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人经过个人奋斗上升到士的阶层, 有的分化为侠客、刺客、说客、游民等等。

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就来自于孟尝君田文的食客。

“鸡鸣狗盗”: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尝君的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史记·孟尝君虞卿列传》)

“毛遂自荐”:“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孟尝君本来不看好毛遂,但觉得他勇气可嘉,就带他去了。在与楚王的谈判过程中,困难重重。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毛遂身上,“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而上,直视楚王,慷慨陈词,终于说服楚王联手出兵抗秦。事后孟尝君对毛遂大为赞赏,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史记·孟尝君虞卿列传》)

毛遂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苏秦早年也是穷困潦倒,寄人篱下,四处奔波,偶得燕文公看重,从说服燕、赵结盟开始,合纵连横,自此人生开挂,最后苏秦一人身兼六国相职。

前面说过,这些人很多只是落魄贵族和侠客勇士,有些人是非常牛逼的,虽然暂时落魄,但脾气不改当初,当然,孟尝君对这些人也是够意思的,也有一个关于孟尝君与食客的小故事给朋友们分享:

有一次,孟尝君像往常一样和食客们用餐,其中有一个食客很傲气,认为孟尝君给他们吃得东西不够丰盛,就质问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就让他看自己到底吃的什么。那人一看,孟尝君和自己这些门客所吃得东西竟然是一样的,他觉得很羞愧,当即就自杀了。这件事被流传得很广,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对孟尝君也更加向往。

苏秦,六国封相衣锦荣归

“食客”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放异彩,是列国纷争的特殊的时局产物。是食客们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门客与幕僚的区别?

区别:

1.职位属性不同。

门客(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富庶贵族之间雇佣的,来源于各个国家的有才之人,属于雇主的私人部署,没有具体官职称谓;幕僚,意思是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他们都是有官职的。

2.时代大小不同。

门客只盛行于春秋战国,而幕僚则是古代中国始终存在的。

吕不韦的门客有哪些?

吕不韦门客众多,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其中出名的是李斯,嫪毒以及甘罗。吕氏门人来自各个门派,但都能统摄在吕不韦的领导下。吕不韦不属于任何门派,因为吕不韦的精神就是超越门户之见,打破党同伐异。吕不韦用众人之力,凝成《吕氏春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古代门客是什么意思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