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可以在草莓花期使用吗
吡唑醚菌酯一直是全球农药杀菌剂排行榜上的佼佼者。作为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自上市以来,以其广谱杀菌、效果优异、作物安全、促进生长等特点受到用户青睐。
2014年全球销售排名前15位的杀菌剂,但随着长时间、大规模、大剂量、单一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防效下降、抗性增强等。
油菜素内酯
油菜素内酯是一种甾醇化合物。油菜素代谢后,其甾醇基团可用于合成其他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因此在中间可以起到协同和枢纽作用。
油菜素内酯的作用非常特殊。它具有乙烯、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功能,这意味着油菜素内酯是一个多面手。可以增加农药、杀菌剂、除草剂的药效,降低作物抗药性,促进生长,避免药害,改善品质,增加产量。它是最广泛使用和多用途的作物调节剂。
磷酸一钾
磷酸二氢钾被称为万能肥料,对于促进柑橘、葡萄等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小麦、土豆等粮食作物,或各种家庭植物的产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开花前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增加叶片厚度,增强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座果率。
果实生长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3 ~ 4次,间隔10 ~ 15天。促进幼果膨大,提高产量,增加含糖量,改善果实品质。
采摘后,每隔10~15天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保护叶片功能,积累养分,防止叶片早衰。
吡唑醚菌酯+芸苔素+磷酸二氢钾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1.互溶性和协同作用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酯,能与油菜素内酯和磷酸二氢钾很好地溶解。因此,吡唑醚菌酯在导电时可以同时携带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在导电时也可以同时携带吡唑醚菌酯,可以很好地协调它们之间的移动性。
2.增强抗病能力,降低耐药性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靶标相对单一的杀菌剂,极易受到病原菌单基因或寡基因突变的影响,使其与受药部位的亲和力降低,表现为药效下降。随着药效的下降,农民往往会加大用药剂量和使用频率,进一步加大选择压力,加速抗药性病菌群体的形成,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导致农药防治彻底失败,产生抗药性。细菌感染叶片后,作物本身会产生抗性。由于病菌的感染,作物会合成一些抗病菌的物质,合成的过程就是代谢的过程,而磷酸二氢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作物体内抗病菌物质的合成,这就是油菜素内酯对杀菌剂的增效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杀菌剂的使用次数,降低细菌的抗药性。
混配农药的原理是什么
在施用农药时,有些人经常将农药混配。混配后提高了防治效果,扩大了防治范围。那么,农药可以混用吗?农药混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农药中药制剂不能随意混用
混合后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变化,即不能造成合理成分的溶出无效。酸性农药不应与碱性农药混用;有些农药在酸性标准下可以溶解,有些农药不能与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混合使用。因此,首先要科学地研究农药的化学结构,根据有效的研究来确认混配药物的实际效果。
混合后工艺性能不会改变。如果混配的农药造成分层、絮凝、沉淀,此类农药不能混配。另外,原混合物的汽化性和可浮性降低,出现结晶,不能混合。因此,在混合前应进行少量的混合试验。化学品不能混合在一个完整的品种。因为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最好是两种或三种农药同时施用。
一般混配农药时,禁止使其合理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混配后产生化学变化并引起作物药害的农药不宜混配:如波尔多液和氧乐果不宜混配。氧化乐果和松香混合物、有机汞农药、重金属超标农药等。不能混用。pH农药不能混用:常见农药一般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类,PH农药不能混用。含酯、氟苯等结构的农药不适合与弱碱性农药混用,以防酯或氟苯水解。第四,有些含硫的农药杀菌剂,如代森锌、异菌脲等,不适合与敌百虫、久效磷混用。
一些无机化合物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如野凤蝶、2-甲基-4-氯胺、草甘膦等。混合时也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不要破坏药物的药理特性。两种乳油混合时,规定仍具有优良的乳化性、分散性和润湿性。当两种可湿性粉剂混合时,demand仍具有优异的漂浮率、润湿性和铺展特性。这不仅是药物疗效的标准,也可以防止过程能量转化导致的无效、失效或有害作用。混合后一定不要引起药物损伤等不良反应。比如甲基对硫磷杀虫剂,不能和敌敌畏混用,会对农作物造成药害。
保证混合后的安全系数。混农药后要保证内毒素不增加,对人畜肯定是安全的。杀虫剂的混合物应该是有效的。类别之间的组合应该是有效的。如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化学防除,只需服用洁精和盖草能即可。如果两者混用,虽然从试剂可靠性上可行,但不能提质增效。第二,成本要有效。混合一般比单纯使用要便宜。例如,更昂贵的新内吸性农药和杀菌剂与更具成本效益的防御性杀菌剂混合,更昂贵的拟除虫菊酯农药和甲基对硫磷杀虫剂混合。
确立混配农药的应用范围,需要确立混配后农药中所含的各种合理成分的应用类别之间不仅存在相关性,而且存在差异性。混配农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混配农药前做混溶性实验。混配农药药效方法不同,防治目标也不同,从而扩大防治范围,提高混配农药后的防治效果。混剂施用后,农副食品的农药含量应小于单剂。混配农药只有在适用范围和药效上各有特色,才更有意义。
过量的嘧霉胺可以吗
嘧霉胺是一种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很好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功能,施药后能迅速到达花朵、幼果等植物无法喷药杀灭病菌的部位,药效快速稳定。而且药效对温度不敏感,在比较低的温度下效果没有变化,防治灰霉病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嘧霉胺的药害及其抢救措施:
但如果嘧霉胺使用不当,容易对茄子产生药害,叶片上会出现许多暗褐色斑点,形状不规则或发黄脱落。药害斑出现时,很多菜农以为茄子发生了斑叶病,结果反复用药加重了药害。因此,有必要区分嘧霉胺药害斑和传染病斑的危害症状。
嘧霉胺对菜豆(菜豆、豇豆等)的药害。)主要是叶子变黄变干,产生褐斑,甚至叶子脱落严重,花和果实也会脱落。
豆类和茄子对嘧霉胺敏感,并不是说这种药不能用,而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或者严格控制浓度。在此,我就豆类和茄子的合理浓度给出一个建议:嘧霉胺有效成分用量不超过6ga.i./亩。比如40%嘧霉胺异菌脲悬浮剂(含15%嘧霉胺)每亩最多只能用在豆类和茄子上40g。
如果嘧霉胺有植物毒性,一定要区分。在植物中毒后,我们可以用一壶水喷洒2-3g胡伟(0.136%红因达卜芸苔可湿性粉剂)和叶面锌肥。赤霉素能有效补充药害作物中的赤霉素含量,高科技锌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有助于光合作用,能有效缓解药物。因为黄瓜是无限生长的作物,在开花结果的同时采摘,直到黄瓜生长季结束,黄瓜的花期长达数月。这期间黄瓜病虫害肯定是需要用药治疗的。不管是喷杀菌剂还是农药,黄瓜的花期都是不可避免的。
黄瓜开花前后可以喷杀菌剂,这是肯定的。因为黄瓜是一种无限生长的作物,所以它是在开花结果时采摘的,直到黄瓜生长季节结束。
黄瓜的花期长达几个月,期间黄瓜病虫害肯定需要用药。无论喷杀菌剂还是农药,都无法避开黄瓜的花期。
黄瓜开花后的授粉时间一般在早上8-10点左右,下午16: 00左右最佳。避开这两个时间段不会影响黄瓜产量。
一般在夏秋高温季节,晴天最好在上午9点左右和下午4点以后施药,既可避免高温带来的药害,又可满足害虫活动的时间。
冬春季整体气温较低,一般下午14:30-15:30吃药最好。
棚内温度较低,早上九、十点后叶片上的露水会退去,光合作用逐渐进入高峰期。如果早上喷药会影响棚内温度升高,降低光合效率,则不适合早上用药。
目前,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白粉病是夏季黄瓜的主要病害,冬春季大棚黄瓜病害较多,包括靶斑病、灰霉病、枯萎病和黑星病。
其中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和靶斑病主要危害黄瓜叶片,引起叶片衰老,影响光合作用。灰霉病不仅影响叶片,还危害黄瓜花和幼瓜。
如果这么多疾病没有提前预防,或者发病后没有及时治疗,疾病的传播会直接造成严重的损失。
生产中,每隔7-10天使用一次保护性杀菌剂防治病虫害,如发现病害,应加入治疗性杀菌剂杀灭病菌。
尤其是温室大棚,环境相对封闭,黄瓜种植管理过程中对水、肥的需求很大。如果再阴天,大棚内湿度容易过高,适合病害的发生。
病菌的潜伏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侵染黄瓜植株,并迅速繁殖。
一般来说,大部分病原菌在7-10天就可以繁殖一代,所以我们需要每隔7-10天左右喷一次杀菌剂,以保证农作物不感染或少感染病害。
常见的保护性杀菌剂包括百菌清、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异菌脲、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
防治黄瓜不同病害的杀菌剂有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戊菌唑、霜脲氰、氟硅唑、乙嘧酚、灭蚁灵、嘧霉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