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最近猪瘟又爆发了 2023全国最近猪瘟情况

H3:2023年生猪养殖市场形势如何——2023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形势及趋势分析。猪伤农问题比较突出[图片]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牧原股份(002714)、正邦科技(002157)、温氏股份。

本文核心内容:生猪存栏规模与出栏规模,能繁母猪存栏规模,22个省市猪粮比价,22个省市生猪均价。

中国生猪生产形势逐步好转

生猪是指种猪、商品猪和仔猪。生猪养殖是经过种猪、育肥仔猪等一系列饲养繁殖,直至达到商品猪的过程。

从生猪养殖周期来看,从新生母猪到生猪出栏一般需要18个月。母猪一般出生后4个月育肥成为后备母猪,后备母猪4个月育肥成为能繁母猪。然后母猪怀孕4个月就可以生小猪,小猪育肥6个月后就可以出栏成为猪了。2015年至2018年,生猪年产量约7亿头。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部分地区禁养等因素叠加,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生猪出栏54419万头。2021年,我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1%;出栏67128万头,同比增长27.37%。2022年,到上半年末,中国生猪存栏量为43057万头。

根据《生猪生产力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我国能繁母猪正常数为41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数的95%-105%范围(含95%和105%临界值)为绿色区域,表明生产力正常波动;能繁母猪90%-95%和105%-110%(含90%和110%临界值)的范围为黄色,说明生产力波动较大(下降/上升);红色区域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正常存栏量的90%或高于正常存栏量的110%,表明生产力过度波动(减少/增加)。

截至2021年底,全国能繁母猪4329万头,占正常人群的105.59%。能繁母猪存栏量在正常存栏量的105%-110%范围内,能繁母猪的生产力仍需降低。

猪粮价格波动减小

猪粮比是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值,玉米是生猪的主要饲料。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猪价与玉米价之比为6.0比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越好,越差。但是,两者的比例过大或过小都是不正常的。

中国种猪信息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22个省市猪粮比价格波动下降,从2021年1月1日的13.67下降到2022年12月23日的5.77。2021年以来,国内猪价下跌,饲料成本上涨,猪粮价格大幅下跌。生猪养殖企业利润缩水,亏损风险加大,养殖户补栏意愿再次下降。2022年国内生猪市场发生猪伤农问题,生猪产能的破坏导致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猪肉进口增加。如何解决猪周期对猪肉市场供给和猪肉贸易稳定造成的损害,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生猪平均价格波动下降

中国种猪信息网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22个省市生猪均价波动下降。2021年1月以来,受生猪复苏、出栏量增加、消费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22个省市生猪均价快速下跌,最大跌幅超过70%。虽然10-11月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略有回升,但2022年初反复出现的冬季疫情加大了封禁管控力度,减少了对猪肉的需求,进一步拉低了生猪价格。2022年3-10月,全国22个省市生猪均价呈波动上涨趋势,2022年10月21日达到28.32元/公斤。之后继续下跌,2022年12月23日跌至16.97元/斤。

有关该行业的更多研究和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1年7月H3的猪瘟严重吗?2021年7月不严重。2021年猪瘟疫情没有往年严重。虽然部分地区和国家仍有猪瘟病例,但与2018 -2019年大规模疫情相比,此次疫情范围和影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各国采取了严格的疫情控制措施,如全面禁止进口猪肉及其制品,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疫苗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等。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应用于猪瘟的防控,如基因编辑、疫苗研究等。

2023年,非瘟疫卷土重来,15个省份养猪场疑似感染,养殖户要提高警惕!

冬春季节流行多。最近,许多养殖户反映,15个省份的养猪场存在或正在出现非流行性疾病疑似病例。虽然大家都有成熟的拔牙消毒程序,可以迅速把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养殖户还是要小心非流行性疾病的死灰复燃!然而,在非鼠疫爆发四年多之后,对养猪业的影响仍然极其深刻...

15省再现感染根据我的钢铁网报道和养殖户反馈,最近出现了非鼠疫上升的迹象。具体情况如下:

辽宁沈阳周边零星发生,散户和大型企业均有影响;

山东12月和1月相对集中,2月情况有所缓解;

安徽有少数散养户感染,但全部拔牙,死得快,损失不大。

12月河南感染率上升,年后迅速好转。

河北省散养户有综合非流行性疾病,蓝耳病,腹泻。

节前山西病例相对较多,拔牙后很快好转。

黑龙江、吉林、浙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均有散发病例。

综上所述,2023年冬春初的通信是疫病高发期,因此部分猪场出现疫病上升的现象也是业内预期。只要及时做好拔牙和消毒工作,就可以顺利度过危险期。

但更重要的是,出现非疫病苗头的养猪场,一定要查漏补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时刻对非疫病保持敬畏之心。有时导致清除的疾病来自于粗心大意。

比如最近江苏某饲料厂采购的原料中发现鼠疫检测不阳性的猪肉,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2月7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的通知指出,目前正值冬春交流,动物疫病进入多发、高发期,非鼠疫等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这四年来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不仅给行业带来了损失,也促进了改革发展。回顾四年来非流行性疾病的进展,笔者梳理了防疫的具体历史进展——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同年9月,安徽、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迅速蔓延,起初主要在北方地区,10月中下旬起也在南方蔓延;到2018年底,几乎人人自危,非鼠疫病毒威胁中国所有养猪场。2019年,非疫形势同样严峻,但行业内对非疫的认识逐渐清晰,快速扑杀消毒开始流行。自2020年以来,中国建立了普遍和正确的非鼠疫认识,生物安全体系迅速完善,大小养猪场成功饲养,能繁母猪数量直线上升。2021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生猪产能稳中有升,猪价暴跌。自此,行业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非流行性疾病的情况逐渐减少,但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非洲猪瘟的深远影响,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非鼠疫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大量养猪户退出,肉价一度飙升...但我们也吸取了教训,在痛苦中成长。非鼠疫之后,我们的母猪种群彻底洗牌,全国生猪产能上了一个台阶,规模和政策调控更加清晰。

数据显示,2018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3130万头。之后能繁母猪数量迅速下降,直到2019年9月份不到1900万头,一共减少了1200多万头!

随后,在高猪价和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大大小小的养猪场开始迅速扩大生产。2021年1月能繁母猪数量从2000万头快速增长到3117万头,之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直到2021年6月达到4564万头的峰值,这是后瘟疫时代的低迷行情。

除了生产力的变化,母猪的生产性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非鼠疫洗礼后,大量国内母猪群被淘汰,大量新母猪被引进国外或国内优秀种猪群。仅2020年,中国就引进了3万多头种猪。

随着母猪存栏量的大规模提升,PSY水平开始以远超正常年份的速度提升!比如2014年中国的PSY水平是15,4年后的2018年才提高到16;但2021年上升到18.57,非瘟疫后2022年上升到21.13,中国生猪供给能力大大增强,缺肉成为过去。

其次,随着母猪生产力的洗牌,另一个更显著的变化是,这些高产母猪集中在规模化养殖场手中,而原本占据市场主体的散养户,则被非瘟疫大量淘汰。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2007年至2021年,我国生猪养殖年均增速约为2%,但2018年加速较快,年均增速为3%,2019年增长4.1%,达到57.1%。到2021年,规模化率已经超过60%!

规模加速的背后,也是散养户无奈退休的伤心泪水。

虽然近十年散养户一直在退出,但2018年前后退出的数量特别多——2017-2018年养殖场户数量下降超过10%;2019年,农场户数减少27.95%,是往年的4.6倍。

虽然退出农场的农民不仅仅是散养农民,他们主要是散养农民,防御能力和康复能力最弱!从这个角度来说,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经济和疫病都在推动这个过程。

除了以上两大影响,非瘟疫影响还包括生物安全体系的快速普及和完善,消毒剂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饲料行业高温制粒的强制引入。

国家一方面鼓励生猪规模化养殖,另一方面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域,要求生猪尽可能向区域外调运,促进了从调运生猪到调运肉类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虽然非鼠疫的情况正在逐渐离开我们,但是国内的养猪场只有零星的感染,很难再出现大规模的疫病。

但是,非瘟疫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包括今天的畸形市场,也源于非瘟疫带来的产能波动。

展望未来,无疫疫苗不再是大家的迫切期待。从越南非疫试点和前几年疫苗毒的影响来看,即使非疫疫苗研发成功并商业化,也不一定安全。

我分析过中国蓝耳病的复杂情况。我国的蓝耳病疫苗产品有60多种,但近年来蓝耳病越来越复杂,这也是因为活疫苗容易与病毒结合形成新的毒株!

如果普及非流行性活疫苗,还有进化出新毒株的危险,会使非流行性疾病的防控更加困难和严峻!说白了,对于还在养猪的朋友来说,非瘟已经是老朋友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肯定会和这个老朋友互相干扰。在这种背景下,克服非瘟疫很容易,但很难克服我们的惰性和粗心大意。

2023年7月最近猪瘟又爆发了 2023全国最近猪瘟情况

你知道未来三年养猪的前景吗

未来三年,养猪将进入微利时代。

猪肉价格的波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里,猪肉的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干预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去年以来,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养猪户和猪企赚了不少钱。资本开始青睐养猪业,准备进入养猪业大干一场。一些地方上马了大量养猪场项目,被认为是抢占了发展先机。实践证明,热点一定不是风口,而只是给接收方挖坑而已。

猪价应该不会有明显的下跌。三年后猪价下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过高的仔猪价格会刺激能繁母猪的增加,这种增加效应在两年后会达到一个高峰。半年后,生猪出栏将形成高峰,猪价将回归正常甚至低位。2021年下半年,将出现大面积亏损。2021年,由于生猪产能基本恢复,上半年养猪户将亏损,主要是高仓位的育肥场。下半年,养殖水平差的养猪户大多会亏损。2022年,将出现全面亏损。2022年,生猪供求关系将发生逆转,供大于求,养猪业整体亏损,只有少数养猪户盈利。2023年生猪市场将触底,实力强、养殖水平高的养猪户可以抄底。随着猪肉价格大幅下降,猪肉需求将明显恢复,国内外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强劲反弹也有助于提振猪肉需求。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因素,决定了未来三年养猪利润仍有一定空间。不要以暴发户的姿态加入养猪行业,不然会哭的很惨。丰富的养猪经验,一定的资金储备,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再加上对热爱养猪的坚持,符合这些要求的养猪户会在未来几年内创造一定的财富。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