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胺颗粒剂的用法和剂量。什么是噻虫胺颗粒?
噻虫胺颗粒剂是一种杀虫剂,主要成分为噻虫胺,适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上的稻飞虱、玉米螟、斜纹夜蛾等害虫。噻虫胺颗粒剂具有效果好、持效长、安全可靠的特点,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2.噻虫胺颗粒怎么用?
在使用噻虫胺颗粒剂之前,需要确定待处理作物的类型和害虫的类型。一般来说,每亩耕地使用10-15克噻虫胺颗粒剂,稻田使用量可增加到15-20克。使用时,将噻虫胺颗粒均匀撒在蚊帐等害虫明显的区域,或根据害虫种类喷洒在作物叶片上,注意避开花粉期。
3.噻虫胺颗粒的注意事项
使用噻虫胺颗粒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噻虫胺颗粒剂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无阳光直射的地方。
(2)使用前应具体查看产品说明书,按照使用方法和用量进行操作。
(3)噻虫胺颗粒有毒,使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4)工具使用后立即清洗干净,密封包装袋。
4.噻虫胺颗粒的优缺点
噻虫胺颗粒剂具有以下优点:
(1)能有效杀灭多种害虫,具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为农作物提供长期保护。
(2)口服毒性低,对人和环境影响小。
(3)易于储存和使用,使用后不会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噻虫胺颗粒剂也有其缺点,包括:
(1)噻虫胺颗粒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因地理区域、气候、作物品种甚至不同时间而异。
(2)过多使用噻虫胺颗粒剂会造成环境问题,增加害虫对田间农药的抗药性,需要合理使用,防止副作用。
5.结论
噻虫胺颗粒剂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对农作物的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正确使用噻虫胺颗粒剂,以最小的剂量最大限度地控制害虫,是保证农业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关键。要求技术人员研究噻虫胺颗粒剂的用法,准确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噻虫胺的使用说明可以通过喷雾、种子处理、茎叶处理、土壤处理和其他方法施用,并且可以与联苯菊酯、醚菊酯等混合使用。,噻虫胺可用于马铃薯、水稻、玉米、油菜、水果和蔬菜中控制蚜虫。噻虫胺不得与波尔多液、混硫液等碱性农药或物质混配,也不能与食物、饲料混存,蚕房、桑园附近禁用。
1.用法用量
1.噻虫胺可与啶虫脒、联苯菊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复配。常见的复配农药有20%噻虫胺& middot25%醚菊酯悬浮剂、噻虫胺& middot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37%噻虫胺& middot联苯菊酯悬浮剂,25%拟除虫菊酯& middot噻虫胺乳油等。
2.噻虫胺可通过喷雾、种子处理、茎叶处理、土壤处理等方法施用。
3.防治菜青虫,每亩喷洒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6.4-12.8克;防治烟粉虱,每亩使用噻虫胺制剂6-8g,喷水,安全间隔期为7天;种子处理的用量为每100公斤200-400克,茎叶处理和水田处理的用量为每亩6克,土壤处理的用量为每亩10克。
二。使用
噻虫胺属于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其杀虫机理与吡虫啉相同。是一种作用于昆虫突触后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内吸性、触杀性和胃毒性,主要用于种植马铃薯、水稻、玉米、油菜、水果和蔬菜。
三。预防措施
1.噻虫胺在番茄上的安全施药间隔期为7天,每季最长施药次数为3次。
2.噻虫胺不应与碱性农药或波尔多液、硫磺混合物等物质混用。
3.禁止在河流、池塘清洗盛满噻虫胺的器皿。
4.噻虫胺不应与食物和饲料一起储存,儿童不应接触噻虫胺。
5.噻虫胺对蚕有剧毒,风险极大。蚕室、桑园附近禁止。
噻虫胺的作用与功效
一、噻虫胺及其用途噻虫胺是一种含噻唑环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由日本拜耳公司和武田公司联合研制。纯品外观为白色结晶,无味。它主要用于玉米、油菜、马铃薯、水稻、水果和蔬菜。和控制蚜虫、虱子等吸口、咀嚼类害虫。具有杀虫谱广、触杀、胃毒、内吸的特点。两个。噻虫胺的用法和用量农药的施用方法有很多,如喷雾、种子处理、茎叶处理和土壤处理。可与联苯菊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等复配。生产37%噻虫胺联苯菊酯悬浮剂、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25%噻虫胺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25%烯啶虫胺乳油等复配农药。茎叶处理和水田处理的用量为50-100克/公顷,土壤处理为150克/公顷,种子处理为200-400克/100公斤。防治烟粉虱,在幼若虫盛期施药,每亩均匀喷洒35%水分散粒剂3-4g防治菜青虫,每亩喷洒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6.4-12.8g。
如何使用噻虫胺颗粒剂
噻虫胺的原药可以稀释后直接使用。
噻虫胺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作用相似,具有触杀毒性、胃毒性和全身活性。它具有高效、广谱、低剂量、低毒性、药效持续时间长、对作物无药害、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叉抗药性等优点。它具有优良的体内吸收和渗透作用,是替代剧毒有机磷农药的又一品种。
介绍
颗粒剂是将农药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制剂,一般可分为可溶性颗粒、悬浮颗粒和泡腾颗粒。如果颗粒大小在105-500微米的范围内,它们也被称为细颗粒。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直接溶解或直接埋入土壤中,方便放入植物的喇叭口(即叶心)。涂抹携带方便,溶解吸收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