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是哪里,鱼米之乡和千湖之省指什么地方?
湖北是“千湖之省”。
是因为早期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而且低洼程度不一,长江、汉水及其他支流在这里游荡、摆动,先在最低洼的地带形成一个个较大湖泊,河流改道后有些古道还会潴水成湖,汛期时洪水会让它们连成一片,汛期过后又回到相对独立的状态,只通过一些水道与外部的河流连通,无条件地吞吐着江水、接受江河带来的泥沙与生物残骸。
鱼米之乡并不特指某一个城市,指的是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的城市就是长沙、杭州、武汉、湖南、江苏、安徽等地。鱼米之乡的意思是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中国的鱼米之乡是哪个省?
大范围的就是江南,应该是江南还不是一个省
鱼米之乡指什么鱼?
“鱼米之乡”的鱼是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也是农耕社会最适合人居之地。稻米是主要农产品,也是农耕社会人们的日常主食,这不消说;而鱼则是最易捕获的野生动物,也是农耕社会人们的主要副食。由此可见鱼跟人类生活之密切关系,因此,汉字中的“魚”字也应该是最早产生的象形文字之一。中国是鱼米之乡吗?
中国没有“四大鱼米之乡”之说,但有“四大米市”之说,之首是无锡市。具体情况如下:
“鱼米之乡”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因为我国东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所以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或湖北沙市,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沙市位于长江以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北连太湖水网平原,扼沪宁铁路、京杭运河与锡澄公路、锡澄运河之交。无锡建县始于秦汉,沿用至今,历史上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素有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响誉
中国的“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无锡、长沙、芜湖、九江作为四大“米市”,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
中国鱼米之乡实力排名?
中国多鱼米之乡,四川、湖南、江苏、黑龙江,谁才是第一粮仓?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虽然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等,但占主导地位的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种植业。我们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从最早的黄河沿岸,到之后的江南地区,中国历史上的粮仓根据经济发展以及地形开发也一直在变化着,像是四川、湖南、江苏、黑龙江、河南等地,都是如今比较出名的产粮大区,像是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那么谁到底才是新中国第一粮仓?
你肯定想不到,是位于东北的黑龙江。
根据《2019年中国产粮大省》的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产粮地区分别为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南。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件事情没有,这些产粮前十的地区,在地理分布上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北、长江沿岸、以及黄河沿岸。
我们先来说说黄河沿岸。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全部都属于黄河沿岸地区,我们翻看一下秦汉以前的中国地图就能发现,当时的国家重心基本就分布在这一片。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凭借着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平原地形,以及温带适宜的气温,这里在种植方面始终占领着重要的地位。
黄河沿海的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这里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主要本土粮食,而提到小麦种植就必须夸一夸河南。据农业部数据统计,河南的耕地仅占全国的6.2%,却生产了10%的国内粮食总量,其中小麦产量更是占全国的1/4。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多的粮食竟然来自于曾经的痛苦与无奈——黄泛区。
1938年,为了保卫武汉,阻拦日军南下的步伐,黄河花园口大坝被含泪炸毁,浑浊的黄河水在黄淮平原肆意泛滥,形成了跨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不仅直接造成了近90万民众的死亡,还有1200万百姓被迫背井离乡,黄河彻底改道。
新中国成立后,黄泛区委员会成立,在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黄泛区得到了有效治理,曾经代表着苦难的黄泛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不仅家园重建,还形成了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的黄泛区农场,再度让河南成为了产粮大省。
相比起黄河动不动耍个"小脾气",长江无疑是温柔了许多。长江地区虽然不是最早的粮仓,但这里种植水稻的历史却很早,在7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之路。
后来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北方的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广大的长江地区被开发出来,尽管南方地区多丘陵,但在长江沿岸拥有大量的湖泊,这些湖泊形成了不少鱼米之乡,比如说天府之国成都,再比如说"湖广熟、天下足"的洞庭湖地区。
"复支运法,乃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可以说明清时期的两湖地区乃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基地,每年调拨的"湘米"高达500万石左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粮北调"都是国内粮食作物的主要调运方向。
既然黄河地区跟长江地区种植历史如此悠久,也占据了天时地利,那为何黑龙江却成为了如今的第一产粮大省,以及同样位于东北的吉林产粮数量也很多?因为这片塞外"新江南"不仅有天时地利,更占据了人和跟机械的便利。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东北气候寒冷,在南方可能一年三熟的粮食作物,在这里可能只有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一熟,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里每天高强度的温差,天然就使得一些害虫失去了生存环境,粮食得以茁壮生长。
从地利方面来看,东北地区土地平整开阔,且这里水源也很充足,著名的三江平原不是最佳的种植环境吗?更何况这里的土质好啊,东北"黑土地"谁种谁知道。
在历史上东北一直属于苦寒之地,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种植,"北大荒"的名声可不是瞎说的;但新中国建国之后,在五十年代立刻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这里如今都是采用各种高科技进行大面积种植,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机械的力量,使得从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肥沃土地。
如今我国的粮食种植不再是单单的以小麦或者水稻为主,各种经济作物以及外来粮食作物也开始陆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像是一些不太适合种植粮食的地区,如今也可以依靠着种植土豆、玉米这些来提高土地产量,如今我国可是土豆大国,位列全球土豆产量第一,玉米则成为了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我们的粮食越来越多,日子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