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无字碑的意义,武则天立“无字碑”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有一座气势宏伟的皇陵——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就合葬在其中。乾陵东西两侧矗立着两块各高6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一块为“述圣碑”,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写,歌颂着唐高宗的生前业绩,而东面一块是“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她生前风风火火,死后为何自甘沉寂地立一块“无字碑”呢?

武则天在没有称王的时候,一路走来也十分坎坷,其中经历的千万磨难常人无法体会。武则天出生于富裕家庭,但是自父亲去世之后,家中矛盾就越演越烈,家中的兄弟都对武则天的母亲极为失礼,经常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在公元638年唐太宗执政期间,武则天选择了入宫,因美貌而受唐太宗宠爱,被封为“武媚娘”。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被流放到感业寺剃发为尼。

但武则天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就“勾搭”上了太了李治。李治继位成唐高宗后,千方百计地把她接回了宫。之后,武则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狠毒,打败王皇后和萧淑妃等一系列强敌,逆袭成皇后。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之后,太子李旦继位,但朝中大权被武则天独揽。后来多次发动政变之后当上一代女皇。

而她称帝后,一方面通过科举改革制度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拥有“贞观遗风”美誉。在《资治通鉴》中曾对武则天评价:“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说的就是武则天在执政期间的明智之举,她开创了自举、武举等制度,让更多出生平民的普通人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另一方这坐稳江山重用酷吏,实施暴政,做出一些令人咬牙切齿的事件。

因此,世人对于武则天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武则天去世之后,其立无字碑引发后人无限猜想。

有人说武则天立一块无字碑是她别出心裁之举,取《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之意,故立一无字碑。体现的是她的功德无量,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用语言来形容。

有人认为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无脸述字。生前做了很多残害忠良的事,特别是她改李唐为武周,大逆不道,愧对列祖列宗。因此立下无字碑来“赎罪”。

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那就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知道时人对她看法不一,议论颇多,于是干脆遗言留下无字碑,“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也正是因为这样,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引发千年之谜。

直到近代这一谜团才被一名老农解开。

1982年,一位河南的老农在嵩山山顶中发现武则天的除罪金简,除罪金简上面刻着10个字:“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后来专家证实这个金简确实是武则天之物,除罪金简好面的10个字,明明白白地道出了她晚年为了赎自己杀戮所犯之罪而进行“赎罪和祈祷”。单从这一点来看,武则天立无字墓碑的的真实目的也是“显而易见”:因为自感罪孽深重,武则天立无字碑赎罪。

近年来,有专家对武则天的无字碑又有新说,他们认为无字碑的碑文可能埋在了地宫里。因为无字碑的阳面已经打上了方方正正的格子,似乎已经做好了镌刻碑文的准备。

乾陵因为防盗极为巧妙,再加上历朝历代的重点保护,因此乾陵直到现在还没有被打开。但是其墓中肯定有很多陪葬品。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

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人才会猜想“谨慎”的武则天其实在“无字碑”上是写有字的,只是字被埋在了地宫底下。因为目前地宫没有被打开,这一说法真假如何,还有待时间去验证了。

无字的由来小故事?

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武则天虽然这政绩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功劳,但是她也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女皇帝。

武则天临终为什么立了一块无字碑?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在陕西的乾陵有一座无字碑屹立千年,无数的游人在此发出感怀。一座石碑,一个女人,一代王朝,世事任人评说,只有石头是沉默的,它聆听着数千年来对人们言辞,有赞美的,有愤慨的,有追忆的,有嘲笑的,有向往的,也咒骂的。他一言不发,一字不回。睡在乾陵里的武则天似乎猜透了人们的心思,听到人们对她的评论,她只“哼”了一声。让一切又恢复到寂静。

无数帝王都希望立碑树传,把自己的一点功劳,放大许多倍,让后人能够记住,让后世祭祀。其实事非功过,怎么能靠一座石碑说清楚呢。自秦汉以来,无论皇帝树起多高的碑,也遮挡不住自己的罪,无论碑文写的多么华丽,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过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的石碑却一字没有留下,为什么呢,是她不想留,还是她不能留。穿越那段历史,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乾陵前的石碑是谁立的呢,

据史书记载,这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建筑大型石雕,无字碑也有可能与陵前的另一块石碑述圣碑一起立起来的。那一块石碑在无字碑的对面,是武则天为高宗歌颂功德而立的碑,其中5000余字的碑文,都是由武则天撰写。看样,这块无字碑是为自己立的,是武则天立的。

为何这块石碑一字没有留下。

史书无记载,民间有传闻,而传闻三个意思,来说明碑不留字的原因。

一,武则天用无字碑夸耀自己。表示自己的功德非常大,已经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有功吗,应该是有的,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能过科举制度,使大量寒门人才进入政治舞台。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为后面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她的打击豪门,是因为当时的世族都反对她当皇帝,所以才不得从寒门中选用人才。

二,武则天立无字碑给自己,是因为自己的罪孽重大,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她利用手段窃唐皇位,让天下人所不耻。并任用酷吏,对朝廷群臣进行严苛压榨,使政治不稳定,内乱不断,民不聊生。并且为皇权,对皇族李氏进行杀戮,自己的儿子、长孙都被自己杀死,可以用无情的老太婆来形容。武则天也知道的罪,故在嵩山写下《除罪金简》,1982年,一位河南的老农在嵩山山顶中发现武则天的除罪金简,除罪金简上面刻着10个字:“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以乞求自己内心的平安吧,这样的过怎么能用碑文表颂功德呢。

三,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这是武则天故意立无字碑的原因,她自己认为功过都有,都不好写,索性就不写了,留下一片空白,让后人们去添加,这也是符合女皇的性格,如果一个女人没有大气的一面,怎么能当皇帝呢。

以上三点是民间传说,这传说,正确吗,有道理,只是符合人们心里的猜测,但与历史有差距。个人认为,这无字碑遗留是历史原因,因为碑可以先立,但碑文需要死后再写,从来没有一个人还没有死就把碑文刻好。这碑文谁来写呢,这项工作只能后人去做。谁是她的后人呢,唐中宗李显。

看来这项工作,李显同志没有做呢。

他有三个理由没有去做。继位的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先帝,还是太后。怎么称谓都对,也都错。这事弄得让人无法下笔。李显被废立,心中充满了怨恨,在李唐王朝中间插入这么一段“武周”历史,真是奇耻大辱。并且这人还是自己的亲娘老子,让人无语。既然如此,索性碑立,不写碑文,因为武则天,作为他的儿子真不好评价。那就不评价了,让空着吧,这一空就是千年之上。

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经考证,这些并不是后人刻上的,那只一种可能,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根据格子算,碑文应该有3000多字,看来武则天已经把碑文准备好,并交给李显,继位者李显把这碑文给毁了,因为他真的不想对母亲说什么。

那么武则天死之前对自己的后事没有什么交待吗,《新唐书》这样记载: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太后有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请进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于复即位。……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则天大圣后,祔乾陵。

这是武则天最后的岁月,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她最后兵变而让位的,并不是主动交出权力的。当闻听兵变后,她没有说一句话,是不能说,还是不想说,我们不得而知。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从《新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生前对后事没有任何的安排,这都是死后有人而为之。那么,这石碑就这样树立起来了。留下谜团,让后人猜测。

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位子传儿子李显,为什么没有传给别人呢。以至于自己的碑文无人刻。

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以上内容是《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劝慰武则天传位给中宗的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心耿耿的狄仁杰还是心向李唐的。对于武则天这段“武周”王朝,群臣们也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是李唐的背叛者,也是武周的背叛者。这武周皇帝碑文,怎么写,承认等于所有人都是二臣,不承认那段历史确实存在。从皇帝到群臣大家都难住了,武则天留给他们一很大的难题,他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怎么办,那就留给后世吧。

从宋金以后还真有游人在上面题字于碑,但大数人没有历史的态度看问题,只顾自己情绪的宣泄,一块无字碑成了乱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许多文字,而且在书法上有真、草、隶、篆、行等字体,成了研究书法的好地方,这也是当年武则天树碑立传的意外收获。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这是对无字碑最真实的评价。

参考书目《新唐书》《资治通鉴》

无字碑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武则天当时是怎么想的?

“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唯一一个女皇帝,她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妻子,但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她完美承接了贞观之治的辉煌,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且保住了唐朝的百年基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是在李隆基当政期间发生的,李隆基的才能比他几个叔叔都要高,可见李治的几个皇子确实没有可当大任之才。

武则天当了女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对几个孩子可能也狠了点,但客观上保住了唐朝的基业。

她死后,大周变成了大唐,她即是前朝的旧人,又是新朝的太后,身份很尴尬。

这种情况下,不管怎么叙述自己的功过,都会被后人诟病。

如此,何不空碑,任后人评说?

颐和园无字碑讲的是什么?

颐和园没有无字碑

武则天的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其意在于千秋功业,留待后人评说,这是非常自信的一种行为。当然也有说无字碑有三种含义,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氏当政期间,虽任用酷吏,但总体上维持了唐太宗开创的贞观盛世的局面,武氏又不拘一格提拔人材,如大家熟悉姚崇等贤相,还有对骆宾王之叹;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即千秋功业,后人评说之意。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