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刘恒封地在哪儿,梁王刘武封地有多大?
共有四十余城,多数是大县,方圆三百多里。
刘武是西汉梁国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同母弟,公元前178年受封代王,公元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刘武继嗣梁王。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拱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的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汉景帝之位,病死未果,为梁王二十四年,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梁王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共有四十余城,多数是大县,方圆三百多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修筑架空通道,从宫殿连接到平台长达三十多里。有天子赏赐的旌旗,外出随从千乘万骑。到处驰马狩猎,排场之壮盛拟似天子。
不包括汉文帝的霸陵?
为什么汉文帝的霸陵却不在“汉五陵”中,背后又有何等原因?
何为汉五陵?指的便是汉朝的五个皇帝陵墓,包括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以及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从这其中我们看出,汉初的皇帝中,除毫无影响的两位皇帝刘恭和刘弘之外,汉初直到刘弗陵在内的几位皇帝都是葬在这一区域内。而唯独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却并不在此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地名——白鹿原!说起白鹿原,恐怕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陈忠实先生的著作《白鹿原》!但作为一个地名的白鹿原,实则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当年吕后死后,与刘邦合葬于长陵。尽管吕后太后临朝称治的十六年里,固然有一定贡献。但由于此时吕氏一族的擅权,在吕后死后,一些原属于刘姓宗室的老臣,如灌婴,周勃以及陈平等人便设计剥夺吕禄的兵权,诛杀吕产,掌控南北两军,使大汉政权的掌控在名义上重回刘氏手中。
一个棘手的问题——下一位皇帝是谁?在大汉复归刘氏家族后,一个棘手的难题出现在这群老臣面前,那就是谁来当刘姓宗室的下一个皇帝呢?
其实此时还是有皇帝存在的,便是汉后少帝刘弘,不过对于这位皇帝,这些曾经的老臣们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总之是不太赞同的!并且宫中有传言流出,因为汉惠帝的皇后张嫣直到死后依然是处子之身,所以吕后所立的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可能都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对于是否亲生这个传言,我们如今实在是难以分辨真假!
不过摆在面前的明显行为便是,这位吕后所立的皇帝外如今诸吕被剪除后,后少帝刘弘的皇位也自然被废黜掉!既然废黜掉上一位皇帝,那自然需要再立一位皇帝!经过一番商议之后,众臣一致认为在刘邦遗留的子嗣中,代王刘恒宽厚仁慈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由此,这个命运多舛的王子,终于迎来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
公元前180年,刘邦生前并未注意到的儿子刘恒从遥远的代国匆匆赶来登基为帝!刘恒将会成为一位怎样的君主,又将会带领初创不久的大汉王朝走向何处,此时的历史亲历者们都还并未知道它的样子!
汉文帝和他身份并足够尊贵的母亲薄姬!从我们现在的历史眼光来看,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的刘恒,一直推行轻徭薄赋的执政理念,并得以开创辉煌的文景之治,给整个汉初留下一个厚实的家底,让此后的几位皇帝能够顺利发展!
不过对于汉文帝这位皇帝,其实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甚多,而对于这位皇帝的母亲薄姬,史书上的记载更是稀少!那汉文帝的薄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薄姬原本是秦末割据诸侯魏豹的妾室,尽管在楚汉战争初期魏豹被刘邦击败后,薄姬得以成为刘邦的宠姬!不过终究是以色侍君,刘邦还是很快就对薄姬失去兴趣,并始终未曾晋升薄姬为夫人。虽然此后薄姬生下王子刘恒,但这位王子在刘邦的几位孩子中还是不如刘盈和刘如意受重视!
年幼的刘恒,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出身原因,更是从不惹是生非,这也给大臣们留下温柔敦厚的印象。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在平定代地的叛乱后,将年仅八岁的刘恒封为代王都于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代王不是一个高级别的诸侯王,刘邦也没有特别关注自己这个儿子,但也正是因为封地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刘恒和薄姬得以幸运地躲过吕后的迫害,自己在暗中发展。
尽管在刘恒成为皇帝之后,薄姬因为刘恒继位为帝也得以成为为太后!但由于薄姬在刘邦时期从未做过皇后,本身后宫地位比较低,即使薄姬在死后进入长陵,也势必无法与吕后陵争锋!于是,重新为母亲选择一个新陵区,就难免成为这位帝王的选择!
据说薄太后陵西隔渭水遥望长陵,正好西望吾夫。刘恒霸陵在右侧,正好东望吾子 ,当地人称为望子冢!由于刘恒与薄太后母子情深,薄太后病卧三年,刘恒更是每日上朝归来亲自侍奉老母,亲尝每一碗汤药。面对自己的至亲母亲,对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刘恒来说,能够与母亲合葬于同一地区,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在继承帝位以前,刘恒其实对此时的中央汉廷始终保持着戒心,也并未以自己的皇室身份为荣,尽管刘邦早前便已规划陵区,但刘恒最终还是选择在远离咸阳原帝陵一带重新规划一处属于自己的帝陵。
昭穆制度的影响,西汉帝陵的布局含义!西汉帝陵的布局,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深受昭穆制度的影响。
什么是昭穆制度呢?昭穆制度其实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宗庙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王朝的历代君主在宗庙中必须严格排位!其中,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在刘邦原有的陵区中,高祖刘邦的长陵当然占据祖位。汉惠帝刘盈的安陵位于长陵之右,也符合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但刘恒与刘盈两人的身份,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同为刘邦之子的兄弟关系!既然刘盈的安陵占据穆位,那刘恒的帝陵该如何安排呢?如此看来,另外开辟一块陵区,这样也可以让昭穆制度之外的皇帝们得到一个合理的身份!
归根到底,对于刘恒来说是否进入刘邦划定的皇家墓葬区其实并不重要,况且另辟的新陵区里还有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母亲薄太后!综合以上原因,霸陵最终并未进入大汉原来的陵区,也并未在“汉五陵”中!
刘邦死后多少年刘恒继位?
刘邦死后16年刘恒继位。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继位,可汉朝的大权基本上就落在了吕雉手中。吕雉的手段和能力毋庸置疑,一个女子能让汉朝那些开国功臣不敢轻举妄动可见吕雉的政治能力,吕雉对待当年与自己争宠的戚夫人也是让我们后背发凉。
刘盈由于种种原因早早的就驾崩而去,吕雉后来也是因病去世,在吕雉去世之后,汉朝建立之时的一些功臣联合刘氏的一些王侯共同诛杀了吕氏一族,然后他们辅佐汉文帝即位。
汉文帝之前为代王刘恒,其可以说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
当吕雉死后,陈平周勃联合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和一些开国功臣,与西汉皇室成员内外联合,将吕氏一族连根拔起,结束了吕氏专权的时代。在肃清吕氏之后,陈平周勃这些开国功臣久经官场多年,自然能预感到刘襄做了皇帝自己的安全很难得以保证,毕竟刘襄能力出众,所以陈平和周勃为了以后选择了比较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继承王位。有陈平周勃带头让代王刘恒继承皇位?
刘邦封了哪十七个王?
刘邦封了七个王不是十七个。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汉朝。而刘邦击败西楚霸王之后也终于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邦分封了不同的异姓王。其中,英布和彭越是刘邦逐鹿大战时的同盟者,这个两位当时和刘邦实力相当,在胜利之后为了稳住他们,刘邦为他们封王。而韩信却是从刘邦阵营中独立出来的一个王,说起来刘邦愿意分封韩信是刘邦对于局势不得已的一种妥协,韩信不费吹灰之力的平定了齐国,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盖世无双的军事才能,属实功高盖主。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此人与韩信同名,名气较小被后人称为韩王信)、齐王韩信、梁王彭越。
但当天下太平,局势稳定后,他又对手握重兵的异姓王心存忌惮,担心他们有朝一日谋反,危及到刘氏江山,于是又开始筹谋一举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势力。
赵王张耳封王之后不久身死,由他儿子承袭王位,后被废掉。齐王韩信,先被封楚王,接着又被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雉设计杀害;韩王信因遭到刘邦猜忌,索性带人投降匈奴,被斩于马下;燕王卢绾叛乱被刘邦派军追杀,死于匈奴;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都因谋反罪名被诛杀。
七大异姓王,为何长沙王吴芮一人得以苟且?难道刘邦唯独对他心慈手软?
其实刘邦并未解除他对吴芮的疑心,屡屡试探吴芮。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小住。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姬妾所生子)带部分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七个异姓王中,实力最弱,威胁最小。吴芮的封国长沙,现在固然是个好地方,但在当时,不仅地盘小、人口少,而且非常荒芜贫瘠。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吴芮的军事实力也是最弱的。
刘邦觉得,吴芮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背叛自己,而这种做法也显然表现出自己还没有叛国之心,就没有把他杀掉。
吴芮最终得以明哲保身,成为汉初七大异姓王中唯一的赢家。
代王刘恒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代王刘恒是刘邦第四子,其母为薄姬。
薄姬原为魏王魏豹的小妾,魏王被刘邦消灭之后,其所有姬妾都被充入了刘邦后宫。刘邦对薄姬一次偶然宠幸,没想到居然让薄姬诞下了四子刘恒。但无奈薄姬不受刘邦喜爱,加上子女众多,连带着刘恒也逐渐被刘邦所淡漠。其他人也对刘恒母子多有嘲讽。
刘邦收服代地之后,年仅八岁的刘恒获封代王,与其母薄姬前往代地就任诸侯王。薄姬于是又叫做薄太后。
因为自小受尽了嘲讽欺侮,小小年纪的刘恒便变得异常地冷静和谨慎沉着。母子二人在代地广施德政,竟把代地治理得井然有序,在代地名望颇高。
后来,刘邦旧臣丞相周平和太尉周勃等人,趁吕后薨逝之际,一举铲除了吕后势力。在高祖皇帝的所有子嗣当中,他们看中了代王和薄太后的德政和在代地治理取得的显著功绩,经过一番审慎抉择之后,终于迎回代王刘恒继承大统。于是乎,代王刘恒也就成为了西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之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