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的功效与作用,农村路旁常见的车前草?
说起车前草,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一定不会陌生。在农村的道路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影子,只要有点儿土,它都能够顽强地生长并且不需要施肥,也不用浇水。在春天是比较缺菜的时候,田间路边各种各样的野菜经常会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食,车前草就是其中的一种。
凉拌车前草是我们经常用的吃法。新鲜的车前草采摘回来后,摘掉老叶、黄叶后清洗干净,然后焯水5分钟。捞出用手挤干水分后用刀切碎更入味,然后放上蒜末,盐,味精,香油调味后即可食用,那种爽滑的口感,至今还让人回味无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吃车前草的人已经不多了。只有每年的清明时节,我家邻居都会采摘很多的车前草。那是因为她在城里的女儿要回来,回去的时候带回去凉拌或者凉干后泡茶喝。
车前草又叫尿床草。在我们农村经常有人采摘车前草泡水来喝,据说有很好的去火利尿效果。如果上火了,可以吃一些凉拌车前草,或者喝一杯车前草的茶,效果还不错。小孩子吃多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容易尿床,时间久了人们都叫车前草为尿床草。
车前草也有副作用。车前草性寒,在中医上认为车前草具有消肿、消炎、清热的作用。车前草是好吃,但是在生活中不能够多吃,尤其是脾胃较弱的人群不宜多吃,吃多了容易对肠胃造成影响。因此,车前草不易长期大量食用,车前草的茶也不易长期饮用。
总之,车前草味道好吃,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不易长期大量食用。如果用来泡水喝,最好咨询医生后再决定,以免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哪种动物可以自己给自己疗伤?
狼的胃壁肌肉能自动收缩。它们怀疑自己吃了有毒食物时,会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万一。有人捉到一条鳄鱼,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有不少粗木块、石头,以及其他一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鳄鱼在冬眠的时候,怕自己消化器官的功能会减弱,就吃下一些坚硬的东西,让胃不停地工作。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的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有人在雨天看见一只野吐缓鸡,一再强迫它的幼儿吃安息香的树叶。安息香的树叶不是吐缓鸡的食物,所以它的幼儿不爱吃。原来,小吐缓鸡浑身被雨水淋湿了,得了感冒,吃了这种带有苦味的树叶以后,它的病便慢慢地好了。
温泉浴是一种人用来治病的物理疗法。说来有趣,熊和獾也会用这种办法来养生和治病。美洲灰熊有一种习惯,年纪大了以后,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中去洗澡,浸泡在里面,好像在治疗老年性关节炎似的。母獾常常把长疮的小獾带到温泉中去沐浴,治疗皮肤病。
野牛得了皮肤癣后,会长途跋涉跑到湖边,在泥浆中“沐浴”一番。然后爬上岸来,慢慢将泥浆晾干。不久,它又再去湖边“沐浴”,直到把癣治好为止。洗泥浆浴并非野牛的“专利”,犀牛和河马等也有这一爱好。因为泥浆浴不仅能治病疗伤,还有防病作用。
有一位猎人多次观察后发现,受伤的黄羊总是往一个山洞里跑。在跟踪到山洞后,他发现黄羊总是把受伤的部位紧紧贴着陡峭的山壁。有趣的是,黄羊离开那儿时,已经没有了先前病恹恹的样子,而是变得容光焕发了。后来,猎人在峭壁上发现了一种粘稠的黑色液体,犹如野蜂蜜,当地人把它称为“山泪”,这就是野兽治疗伤口的药物。
一只山鹬的腿被枪打伤了。它就在河边取些粘土敷在腿部,然后又拐着脚去收集青草,放在粘土里,一同“包扎”,就像人们绑石膏一样。人们看到,这只山鹬足足缠了一个小时,等它把“绷带”全弄好才飞走。
不少动物能为自己作“复位治疗”。肚皮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在安静的地方“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一只青蛙被石块击伤了,内脏从口腔里露了出来。这时,这只青蛙呆在原地,不慌不忙地把内脏吞进去。3 天以后,它基本上复原了,又跳进了水塘。
有人见到,一条蝮蛇的头部被另一条毒蛇咬伤了,起初出了一点血,不一会儿头部便肿了起来,连嘴都肿得合不拢了。于是,它拼命喝水,14分钟里接连喝了216 口水。2 小时以后,蝮蛇头部的肿胀渐渐消退了。这跟医生抢救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时的情景,真有点不谋而合!那时,医生往往给患者大量输液,加快毒液排出的速度。
得了骨肿瘤有会什么症状?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骨肿瘤”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及骨的附属组织的肿瘤。从中医治疗的角度考虑,其他骨肿瘤的治疗可参照骨肉瘤的治则,所以本章将骨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骨肉瘤作为介绍重点。骨肉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1/3。易通过血道转移至肺、肝等脏器。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男性略高,大约60%的骨肉瘤发生在25岁以下的青壮年。发生部位一般多为四肢长骨和干骺端,以股骨下端最多见。其次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和股骨上端。其余骨骼均可发生,但为数很少。
该肿瘤早期通常以无痛性肿块形态出现,不影响肢体活动,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应立即进行X线、B超、CT等检查。骨肉瘤多发生在骨骼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恶性程度又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20年来,骨肉瘤在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5 年生存率由过去的15%左右上升到现在的80%,但骨肉瘤仍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肿瘤。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及与中医中药的相互配合使用,可望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肿瘤属中医“骨瘤”、“骨疽”、“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骨肿瘤的病因概括为内因、外因两种。外因指大自然中的一切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等。如《诸病源候论》:“石疽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而成。”内因则主要指机体本身所具有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正胜邪衰,则免于发病;反之正气亏损,邪气乘虚而入,留滞机体,阴阳失调,则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障碍,成为肿瘤发生、发展的诱因。
(1)气机不利:气指后天水谷化生之精气与先天之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有温养全身、激发脏腑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灵枢·平人绝谷》曰:“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气对人的生命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上述功能发生异常,出现运行障碍、气血逆乱、升降失调、经络受阻,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聚而成肿瘤。
(2)瘀血阻滞: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蕴结日久,凝结成块,则发为肿瘤。《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3)痰凝气滞:脾肺功能失调,水湿不化,津液不布,邪热蕴结,或七情郁结,气机阻滞,均可致痰浊凝结而成瘤。《丹溪心法·痰十三》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4)正气虚弱:正气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抗病能力。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如《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亏损,外邪即可乘虚而入。正邪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但决定肿瘤的发生发展,而且决定着疾病的转归。
【发病机制】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弄清,有人指出放射性同位素镭和创伤刺激为诱发因素。另外与遗传、接触放射性物质、病毒感染等有一定关系。也可继发于畸形性骨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另有部分病例为其他良性肿瘤恶变而成。
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骨骼的活跃生长。
(2)放射线:实验证明,凡能在骨骼内积存的放射性物质均可诱发骨肉瘤;某些骨疾患如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性骨囊肿或骨外肿瘤如乳腺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局部放射线照射治疗,偶尔可引起继发性骨肉瘤。
(3)遗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目前已知它是一种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的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性远远高于一般人。近年发现一些骨肉瘤患者也有Rb基因的突变。
(4)病毒:实验证明,动物的骨肉瘤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对人类骨肉瘤尚未有确切的证据说明与病毒的关系。
(5)良性骨疾患的恶变:如多发性骨软骨瘤,Paget骨病,骨纤维结构不良等可恶变而发生骨肉瘤,亦称为继发性骨肉瘤。
【病理表现】 由于骨肉瘤的临床表现不一致,病理表现很复杂,因此不论从病理角度或临床角度,都有不少分类及分型,现简介如下。
1.按发病原因分
(1)原发性骨肉瘤:又称典型骨肉瘤,一般找不到发病因素,也找不到任何原发骨病。
(2)继发性骨肉瘤:在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或疾病基础上发生恶变,或因射线影响而产生的骨肉瘤。
2.按病灶数量分
(1)单发性骨肉瘤:是指只有一个原发灶,或从这一病灶而发生的多处转移病灶。
(2)多发性骨肉瘤:是指在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各自的原发性病灶相互没有联系。两个以上同时出现的原发病灶后又相继出现新的原发灶,称异时性多发性肉瘤,它们出现相隔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可数月,长者可数年。
3.按肿瘤细胞分化类型特点,Ross将骨肉瘤分成5种
(1)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占44.5%,肿瘤成分以异型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骨组织为主。
(2)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占26.6%,特点为大片软骨组织,但仍可见瘤细胞直接生成骨组织,软骨细胞区有向骨化移行的趋向。
(3)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占8.6%,主要成分为类似成纤维细胞的梭形细胞,但仍可见它所产生的少量肿瘤性骨组织。
(4)混合型:占3.1%。
(5)再造变异型:占17.2%。一般分为纤维母细胞型、骨母细胞型、血管型。
尚有一些学者将骨肉瘤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和纤维母细胞型三种。
4.按肿瘤骨生成的情况分
(1)硬化性骨肉瘤:肿瘤性成骨细胞较成熟,肿瘤内含大量骨样组织和骨组织,有时又称为成骨型骨肉瘤。
(2)溶骨性骨肉瘤:瘤细胞分化原始,肿瘤骨较少,肿瘤内血管扩张,有时称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3)混合型骨肉瘤:在同一肿瘤中兼有硬化性和溶骨性者。
【临床表现】 疼痛和肿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起初为间断性疼痛,渐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局部触诊压痛明显,表面皮肤发热变红,伴有静脉怒张。患者全身症状明显:贫血、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常伴有肺部转移。X线片有特异性改变。实验室检查:贫血、血沉快、碱性磷酸酶增高。
1.症状
(1)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初起时呈间歇性隐痛,不久即转变为持续性剧痛,最后疼痛呈跳动性,夜间尤甚,影响患者睡眠,应用一般止痛药无效。
(2)功能障碍: 由于肿瘤邻近关节,常可引起相邻关节的疼痛而活动受限。也可引起关节积液,或出现肌肉萎缩,肿胀明显,常伴有关节的活动困难,并发病理性骨折时功能障碍更加明显。若肿瘤压迫神经、血管,可出现相应症状。如颈椎受罹则可造成高位截瘫,甚至导致死亡。
(3)全身症状:全身情况在初期尚佳。在后期或肿瘤生长迅速时,由于消耗、中毒两方面的原因,患者很快出现消瘦、贫血、发热、乏力,眩晕也常见,全身不适,体重减轻与肿瘤消耗及恶病质有关。如并发胸痛、咯血、咳嗽,可能是肺转移的征象。
2.体征
(1)肿块:一般在发病2~3个月后可见到肿块,常较大,随着肿瘤的增大和扩展,可形成偏心性纺锤状肿块,硬度不一,有的坚硬如石,如为溶骨性,质地如橡皮,有压痛,肿块表面皮肤常紧张、光亮、肤温较高,并可见静脉充盈曲张,偶尔可听到血管杂音。
(2)畸形:常在发生病理性骨折之后见到明显畸形。也可因疼痛废用及消耗而见肌萎缩。
(3)其他:另可见贫血征象、恶病质及血管神经受压迫征象等。约10%的患者可有肢体近端淋巴结转移性硬结形成。
【临床分期】
1.TNM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不明。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1 肿瘤局限于骨皮质。
T2 肿瘤超过骨皮质。
N 区域淋巴结转移
Nx 区域淋巴结转移不明。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不明。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G 病理分级
Gx 不能估计病理学分级。
G1 高分化。
G2 中度分化。
G3 低分化。
G4 未分化。
注:尤文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均分入G4。
2.临床分期
ⅠA期 G1或2,T1N0M0。
ⅠB期 G1或2,T2N0M0。
ⅡA期 G3或4,T1N0M0。
ⅡB期 G3或4,T2N0M0。
Ⅲ 期 尚未定。
ⅣA期 任何G,任何T,任何N,M0。
ⅣB期 任何G,任何T,任何N,M1。
【诊断】 恶性骨肿瘤的正确诊断极为重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骨肉瘤的诊断强调临床、影像学(X光片)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最后还需同病理检查结合才能确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解剖部位、肿瘤的X线片的典型表现和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合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获得的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的分析。偏离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误诊、漏诊。对于一些少见的骨肉瘤亚型如小圆细胞型骨肉瘤,巨细胞型骨肉瘤有时需借助于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进行鉴别。
1.X线检查
骨肿瘤的X线检查在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不仅能显示肿瘤的准确部位、大小、邻近骨骼和软组织的改变,对多数病例还能判断其为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转移性。这对确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很重要。
2.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及γ闪烁照相
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及γ闪烁照相为临床所采用的检查骨肉瘤的重要方法。同位素骨扫描在骨肉瘤中的应用有两个功能,一是判断肿瘤在患骨髓内的边界,二是寻找跳跃灶。
3.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可以提供骨外的肿瘤部位的轮廓以及肿瘤周围血管受压的情况。
4.CT检查
CT检查可提供身体横断面的影像,因而对骨肉瘤可以确定髓内及软组织病变的范围。如果髓腔内组织的CT值增加,一般指示为肿瘤的发展,或是“跳跃”转移。CT提供图像有助于医生手术设计,特别是在切除肿瘤而保留肢体的病例中更为有用。
5.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对肿瘤在髓内及周围软组织中的范围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楚,但在钙化灶中CT较核磁共振清楚。
6.超声诊断技术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骨肉瘤的诊断,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
7.实验室检查
(1)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对骨肉瘤的诊断意义较大。一般都有升高,尤其在溶骨性骨肉瘤增高明显。当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时,它对骨肉瘤的诊断不起否定作用,但当它经常超过6~7U(甘油磷酸钠法)时,结合其他征象,对骨肉瘤的诊断却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手术截除肿瘤后常逐渐降低,肿瘤复发时再度增高。肿瘤经过彻底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增高的碱性磷酸酶不见降低,或一度降低又再增高,应考虑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2)其他: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数升高,红细胞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等。血沉常增快。还有血清微量元素分析,铜锌比等作为动态观察指标。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增高,尿中可查出Bence-Jones蛋白。
对骨肉瘤患者而言,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AKP和LDH值是肿瘤活性的重要生物学标志,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骨肉瘤患者治疗前LDH越高,预后越差,此酶升高者6年生存率为41%;此酶正常者6年生存率为69%。发现46%的患者术前有正常的AKP;2年生存的患者中,85%有正常的AKP;10年生存者中,93%有正常的AKP。
【治疗】
1.治疗原则
目前,骨肉瘤均采用综合治疗。早期例可手术的一般作术前化疗或放疗,以后手术截肢或骨切除加人工骨植入,术后再作联合化疗几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消灭可能残存的微小转移灶。转移例及不能手术的病例,一般先化疗,以后视情况加以手术或放疗,术后作巩固性化疗几个疗程。综合治疗特别是化疗与中医中药的运用使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外科手术仍是其他治疗的基础。
2.中医辨证施治
(1)阴寒凝滞证
证候:骨瘤初起,酸楚疼痛,局部肿块,皮色不变,遇寒加重,压痛不著,病程较长。舌淡,脉细沉迟。
基本治法:温阳开凝,通络化滞。
方药运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减。
熟地30g,麻黄1.5g,白芥子6g,鹿角胶10g,炮姜1.5g,肉桂3g,生甘草3g,补骨脂20g,路路通10g,威灵仙20g,透骨草15g,川乌2g,草乌2g。
阳和汤温经解凝、化痰祛瘀,加补骨脂以增强温肾壮阳之功效;路路通、威灵仙、透骨草、川乌、草乌均具有通利之性,行气通络止痛;与阳和汤同用则温阳开凝,通络化滞。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g,川芎15g,细辛3g;刺痛甚者加水蛭5g。
(2)湿毒留着证
证候:身困倦怠,四肢乏力,虚肿,病变局部肿胀,疼痛,或破溃流液,功能失常,大便溏薄或不爽利。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苔白滑腻,脉滑。
基本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运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
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白芥子10g,炒薏苡仁15g,制乳香5g,制没药5g,透骨草30g,全蝎10g,甘草10g。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渗湿;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陈皮、半夏、白芥子化痰散结;制乳香、制没药、全蝎祛瘀通络,攻毒止痛。诸药合用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加减:湿重,症见全身酸痛明显,舌苔厚腻,脉滑甚,可用羌活胜湿汤加秦艽、威灵仙等。
(3)瘀血内阻证
证候:患部持续疼痛,肿块固定不移,质硬,表面色紫暗或血管曲张,面色晦暗,唇暗红(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点),脉涩或弦细。
基本治法: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方药运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0g,牛膝10g,延胡索15g,地龙6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补骨脂10g,赤芍15g,土鳖虫5g,蜈蚣2条,片姜黄10g。
方中川芎、片姜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桃仁、红花、赤芍、地龙、土鳖虫、牛膝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祛瘀通络,攻毒止痛,解毒疗疮疡;补骨脂温肾壮阳,祛寒以利血行。诸药合用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加减:伴肢体麻痹疼痛者加木瓜30g,伸筋草15g。
(4)脾肾气虚证
证候:面色苍白无华,疲倦无力,唇甲淡白,动则出汗,纳差,消瘦,贫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基本治法:健脾补肾,扶正消瘤。
方药运用:归脾汤(《济生方》)合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太子参15g,生黄芪30g,当归10g,白术15g,茯苓15g,木香10g,龙眼肉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山萸肉10g,杜仲10g,菟丝子30g,鹿茸3g,熟地10g,枸杞子15g。
方中太子参、生黄芪、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升阳;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山萸肉、枸杞子滋补肾阴;菟丝子、补骨脂、骨碎补、杜仲、鹿茸温肾壮阳,强筋壮骨;龙眼肉、当归、熟地、鹿茸温阳补肾,填精补血。诸药合用健脾补肾,扶正消瘤。
加减:伴腰膝酸软者,加寄生15g,牛膝10g,川断15g;肾阳虚者,加肉桂10g,仙茅6g。
(5)阴虚火旺证
证候:局部肿块肿胀疼痛,皮色暗红,疼痛难忍,朝轻暮重,身热口干,咳嗽,贫血消瘦,全身衰弱,舌暗唇淡,苔少或干黑,脉沉细无力而数。
基本治法:滋补肾阴,解毒抗癌。
方药运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知母10g,黄柏10g,生地20g,山萸肉15g,丹皮15g,女贞子30g,骨碎补15g,透骨草20g,川断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土鳖虫5g,蜈蚣2条。
方中知母、黄柏滋阴退蒸,清热降火;丹皮活血通络祛瘀退蒸;生地、女贞子、山萸肉滋肾养阴,清热凉血,而山萸肉尚可以固表敛汗;骨碎补、透骨草、川断补肾接骨,舒筋强骨,活血止痛;土鳖虫祛瘀解毒止痛;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祛瘀通络,攻毒止痛,解毒抗癌。诸药合用滋补肾阴,解毒抗癌。
加减:湿重者,可用羌活胜湿汤加秦艽15g,威灵仙15g;热毒内结而发热甚者,加生地30g,丹皮30g,砂仁10g。
3.中成药
(1)化岩胶囊:由黄芪、白术、补骨脂、仙灵脾、当归、大黄、南星、莪术、郁金组成。具有补肾健脾,软坚散结,化痰破瘀作用,适用于脾肾两虚型肿瘤。
(2)槐耳颗粒:是槐耳提取物,具有扶正固本,活血散癥作用,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
4.外科治疗
手术仍是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截肢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高位截肢或关节离断来切除原发部位的肿瘤。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术后很快出现肺转移,所以应在有效的化疗后给予手术和放疗。
5.化学治疗
骨肉瘤的化疗进展很大,化疗方案日趋完善和成熟。从单一药物的化疗发展到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从小剂量到高剂量,从术后化疗发展到术前术后综合化疗,5年生存率从过去的5%~23%提高到迄今的70%~80%。
方案:无毒化疗3周期+核粒子植入+手术+无毒化疗+中药。
骨肉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截肢术,但单纯的截肢并不能提高5年生存率,骨肉瘤的辅助化疗经过多年争论,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大剂量应用MTX+VCR+CTX+ADM已经能使早期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到70%~80%,强烈大剂量的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应用中药进行克服,可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核粒子植入或动脉介入化疗,可以缩小病灶,降低手术难度,争取保全肢体。
术前化疗的首要目的是消灭已存在于血中的亚临床微小转移灶,防止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其次,有效的术前化疗使软组织肿块缩小,原发肿瘤的广泛性切除成为可能,降低了保肢术的局部复发率。术前化疗的效果可通过切除的病理标本中的肿瘤细胞坏死率来评定,以监测抗瘤药物的敏感程度,为术后化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一个临床上可靠的依据。
术前化疗反应的分级系统现广泛地采用美国纪念医院Sloan-Ketter肿瘤中心提出的定量评级法,根据肿瘤细胞坏死的多寡分为四级:Ⅰ级肿瘤细胞坏死率<50%,Ⅱ级肿瘤细胞坏死率在50%~90%之间,Ⅲ级肿瘤细胞坏死率为91%~99%,Ⅳ级肿瘤细胞全部坏死。Ⅰ、Ⅱ级者表明对术前化疗反应差,Ⅲ、Ⅳ级者表明对术前化疗反应好。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术前化疗反应的好差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应好者无瘤生存率显着高于反应差者。为确保评级的准确性,主张对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进行多处取样切片观察,一般不少于11个。目前,治疗骨肉瘤常用大剂量甲氨蝶呤、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博莱霉素、放线菌素D、异环磷酰胺和鬼臼乙叉苷。当代化疗方案的制订是要设法提高术前化疗导致肿瘤细胞的坏死率,经多年来世界各地骨肉瘤治疗中心的临床测试,一致推崇的最佳化疗方案是:术前用HDMTX和ADM治疗,选择截肢治疗者,每周1次HDMTX,共4周,选择假体置换治疗者,用16周HDMTX、BLM和ADM治疗。术后化疗根据肿瘤对术前化疗的组织学反应的级别来决定,Ⅲ、Ⅳ级者,术后继续接受术前同样的药物治疗。
当代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化疗为主体,包括手术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方法。实践证明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特别是化疗方案的完善和改进,骨肉瘤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保留肢体的手术日趋普遍,已成为骨肉瘤主要术式,欧美国家保肢手术率已达85%。资料表明在坚持化疗的前提下,截肢术与保肢术比较,两者的无瘤生存率在统计学上无差异。
6.放疗
放疗对骨肉瘤疗效不明显,但也有学者使用快速中子照射,取得较好疗效,剂量可达1300~1500cGy。经照射后,有希望保存肢体。放疗对骨肉瘤转移病灶的效果尚不理想,但预防性肺部照射,可推迟肺部转移,对隐匿性微转移灶效果较好。有人用后装内照射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骨肉瘤,也有一定效果。
7.免疫治疗
对骨肉瘤的免疫治疗,有学者曾用过特异性自动免疫的方法。将截肢后的肿瘤细胞提取混悬液,用紫外线照射杀死肿瘤细胞后回输给患者,可推迟肺转移的时间。另有人用过致敏淋巴细胞进行免疫的方法。被动免疫的方法也有报道,目前正在制备对骨肉瘤有较强针对性和特异性的抗体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其中单克隆抗体的发现与制备是关键性技术,但其功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8.热疗与化疗
热疗与化疗两种手段一起使用,能够起到双管齐下灭杀肿瘤的目的。热疗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手段,通过对肿瘤部位加热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并维持一定时间,使肿瘤细胞膜对药物通透力增强,这时趁热打铁,再进行埋入式化疗,让化疗药直接进入肿瘤细胞内,不给肿瘤喘息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细胞。而这种埋入式化疗与普通化疗又有所不同,是把化疗器直接埋入肿瘤部位,并将给药导管导入为肿瘤组织供血的动脉内,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比通常的化疗提高4~6倍,而每提高1倍,可增加疗效10~20倍。再通过化疗器输注抑制肿瘤细胞修复的化疗增敏剂,不让肿瘤细胞修复,直至凋亡。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及早治疗可能会恶变为骨肉瘤的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根据病情,及早根治。
(2)保护环境,减少生活环境污染,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3)对有骨肿瘤家族史及肿瘤高发区的人群要定期检查,关键做到“三早”。
(4)实行肿瘤免疫预防,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和可行性。
2.调护
(1) 疼痛护理: 痛觉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疼痛能影响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肿瘤患者的疼痛十分强烈,影响日常生活、休息。根据患者的情况,我们把减轻疼痛放在护理的首位,主要给予口服药物止痛。同时,与患者加强交流,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疼痛规律,教给患者对疼痛的评估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缓解疼痛,使患者的休息得到保证。
(2)心理护理: 患者对疾病感到恐惧,如何从肿瘤的“心理打击”中恢复过来,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磨炼坚强的意志,身残志不残,正视“肿瘤”,重新认识“人生”、“生与死”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等方式来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克服不良心理,如恐惧、忧虑、抑郁、烦躁等等,强调良好的心理状况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训练患者使用放松法,分散注意力法,减轻患者对疾病的关注程度,基本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配合治疗。在自己不能完全调节的情况下,必要时可以咨询职业心理医师。
(3)化疗的护理: 预先向患者说明化疗时可能发生的症状,帮助患者克服对化疗的恐惧感,能主动配合。化疗过程中,加强对穿刺部位的局部护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如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常规给予止吐药物,调节患者的饮食,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经常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4)食疗: 运用中医中药预防转移复发十分重要。采用“补肾生髓”、“益气健脾”原则,以食疗或药疗方式预防复发。不同治疗阶段(如手术,放疗,化疗)采用特定的饮食方式及食物,总体上应该吃优质蛋白类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平衡饮食;多吃绿色蔬菜与水果,增加维生素。骨肉瘤常用食疗方:桑寄生60g,煎汤取汤液,加薏苡仁30~60g,银耳10g,大枣10枚煮粥吃,隔天1次,常服能提高免疫功能,并有抗癌作用。适用于放疗、化疗期肿瘤患者的辅助食疗。
(5)体能锻炼: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有利于患者各种功能的尽快恢复。另外,也是控制焦虑、恐惧心理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康复期,患者的体能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6)定期复查:3个月复查一次胸部X片,局部X骨片,复查血清碱性磷酸酶。
(7)行为干预: 戒烟戒酒,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度疲劳,不要大喜大悲,改变既往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8)家庭社会: 环境因素对肿瘤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社会应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帮助患者适应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建议患者参加“癌友协会”之类的组织,走群体抗癌之路。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支持患者康复。
【临证经验】
1.常用药对
(1)骨碎补10g,透骨草10g 二药合用舒筋强骨,活血止痛。
(2)鹿衔草15g,补骨脂10g 补肾壮阳,强筋健骨,治筋骨疼痛。
2.验案举例
杨某,男,15岁,吉林省人。2005年4月12日就诊。
患者就诊前2个月因右侧小腿间歇性疼痛、夜间尤甚,肿胀,于当地医院经X线诊断为胫骨骨肉瘤,血清碱性磷酸酶(AKP)20U,经X线、CT等检查未见肺转移,遂于当地行截肢手术,病理诊断为骨肉瘤,术后进行了化疗。术后5个月因咳嗽,经CT检查发现双肺多个结节,拟诊骨肉瘤肺转移遂来京治疗,同时就诊中医。现症见:骨肿瘤术后5个月,双肺转移,截肢残端间歇性疼痛,身困乏力,大便黏而不爽利,胸闷咳嗽,无痰。检查:右腿假肢,需拄双拐,CT见多个结节,大者1.5cm×1.8cm,小者1cm×0.9cm,舌体胖,质暗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辨证:湿毒留着。
治则: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处方:六君子汤加减。
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南星10g,白芥子10g,川贝10g,杏仁10g,当归10g,薏苡仁30g,制乳香5g,制没药5g,忍冬藤30g,全蝎6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七叶莲15g,秦艽15g,细辛3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并建议接受放化疗。服药90天后,于2007年7月12日再次就诊。身困乏力、疼痛消失,纳眠佳,二便调,轻微咳嗽,无痰,舌质淡,苔薄白。处方:太子参15g,生黄芪30g,熟地10g,山萸肉15g,山药20g,丹皮15g,茯苓15g,菟丝子20g,皂角刺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七叶莲15g,秦艽15g,细辛3g,杏仁10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10g。回家继续服用,一年后复查CT检查双肺转移灶明显缩小,病情稳定,健康状况好。
按语:既往的研究显示:骨肉瘤从诊断到发生肺转移的平均时间为10个月,从发现肺转移到死亡平均时间为6个月,大部分诊断后1~2年内死亡,术后5~6个月是转移高峰,术后30个月复发和死亡的危险明显减少。而该例患者发现时还算比较早,经过手术和化疗治疗,未再采取其他的辅助治疗,结果术后5个月出现双肺转移,再次进行了放化疗、中医中药的治疗,已经历时近40个月,病情一直稳定。由此得出一个有益的提示:只要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进一步提高骨肉瘤的疗效水平是大有希望的。
【述评与体会】 骨肿瘤的发病率虽然没有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高,但临床治疗上有很大难度,肿瘤的类型较多,发生部位又各不相同,多发生于人生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而且就诊中医的患者,多数认为“中医药只是调理作用,没有抗肿瘤作用”。其实并非如此,在治疗方面,中医中药的缩瘤效果虽然比不上西药化疗药物,但中医具有调理与抗癌双重作用,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公认,特别是以“零毒抑瘤”为代表的中医药肿瘤特色疗法,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零毒抑瘤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新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诱导癌细胞自我凋亡与诱导其分化,促使癌细胞在无毒状态下自我凋亡或癌肿的逐步萎缩。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在肝癌、胰腺癌等难治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骨肉瘤的治疗中,中医零毒抑瘤参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的全过程,术前运用零毒抑瘤可控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为手术提供机会和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对个别失去手术可能的患者,可起到姑息性治疗,甚至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的作用;术后能增强体质,加速创伤的愈合,以利术后综合治疗的进行;在化疗期间以及化疗间歇期,零毒抑瘤可以明显地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化疗的敏感性,同时填补了间歇期的治疗真空,减少骨肉瘤的转移与复发。此外,对晚期患者,运用此法可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延长带瘤生存期,并有部分患者出现肿瘤消失的奇迹。
我们在治疗骨肉瘤的过程中,注意到就诊的患者虽然经过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但就诊时常常有难以名状的持续性疼痛或已经出现转移,对此,我们认为:顽症必兼痰与瘀,其本则为肾虚不能养骨生髓,在辨证的基础上,常用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20g,菟丝子30g,茯苓15g,丹皮15g,生黄芪30g,皂角刺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七叶莲15g,秦艽15g,细辛3g,生甘草10g加减治疗。
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和并发症都有什么呢?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宫内放置节育器的并发症”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宫内放置节育器,普遍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行的节育办法,也是一种可逆的避孕方法,因此是目前我国妇女的主要节育措施,约70%的育龄女性采用此法避孕。宫内节育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惰性宫内节育器,另一种是活性宫内节育器。前者由于金属带环脱落率及带器妊娠率的高发,1993年已经停止生产。后者又分为含铜和含药的两种宫内节育器。然而,无论哪种置入后都有可能导致阴道不规则流血,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少量的经漏,一般不需要处理,3~6月后可逐渐恢复。少数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可出现白带增多、下腹胀痛等,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诊断后予以对症治疗。就临床资料分析,宫内放置节育器的并发症有以下特点:
①可出现月经异常改变、下腹部或腰骶部的酸坠疼痛以及白带增多等不良反应,一般白带数月后逐渐减少。
②节育器放置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节育器异位、嵌顿或断裂、下移或脱落以及合并妊娠等。
【病因病机】
宫内放置节育器引起的并发症主要由于节育器损伤子宫内膜血管、异物反应和凝血机能改变所致。
中医学认为,金属之物置于胞宫,子宫冲任的气血运行受损,加之精神紧张,情绪抑郁,以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火热逼迫冲任气血,经血失于固藏,故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已;或肝郁气滞,肾虚任弱,血行不畅,异物阻之而为血瘀;或素体虚弱,营阴不足,不能涵养络脉,络脉失养,以致挛坠而痛;或素体虚弱,脾胃不足,气虚失运,经血失于统摄。并且,血热、血瘀、气虚三者常互相影响,导致病情错杂,治疗棘手。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表现为上环后月经过多、经血漏下不止、腰腹疼痛或白带量多等,亦可出现节育器异位、嵌顿或断裂、下移或脱落以及合并妊娠。
(2)检查妇科检查、B超检查、X线透视有助于确定宫内节育环的位置、形态和规格,出血较多时常需作血常规、凝血功能测定等。
2.鉴别诊断
通过有关检查,可与盆腔炎和盆腔肿瘤相鉴别,并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辨证施治】
出血时间对症状有直接的影响,故本病治疗当辨别病程久暂,虚实变迁,以清热、补虚、固冲为主。
1.肝经郁热证
证候:节育器置入术后月经量增多,或淋漓7天以上,色紫红,腰酸,小腹隐痛,心烦失眠,小溲色黄,舌质偏红,脉细弦。
分析:金属之物置于胞宫,有碍子宫冲任的气血运行,若情志抑郁,五志化火,郁火内炽,迫血妄行,故月事增多且淋漓不净;肝气不舒,郁热为患,瘀血停滞,故经血紫红;异物留置下焦,故腰酸,小腹隐痛;热耗营阴,血不养心,故心烦失眠;舌质偏红,脉细弦均为肝经郁热之象。
基本治法:清热解郁,凉血止血。
方药运用: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合加味失笑散。
炒黄柏6g,熟地、白芍、地骨皮各10g,川续断15g,丹皮炭、荆芥炭、仙鹤草各12g,五灵脂10g,炒蒲黄(包煎)6g。
方中黄柏、熟地、白芍滋阴养血,调补肝肾,壮水制火;地骨皮清火坚阴,止血固经;川断补肾止血;丹皮炭、荆芥炭疏肝理气,入炭者具有止血之功;仙鹤草清热凉血,失笑散化瘀止血,二者既能清热凉血补肾化瘀,又可固经止血,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此方虽是清火之品,仍是滋水之味,火泄而水不与俱泄,损而益之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出血多时可每日2剂。
加减: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兼心肝郁火者,加黑山栀10g,钩藤(后入)15g,炒柴胡5g。
2.阴虚血热证
证候:节育器置入后月经量多如冲,淋漓15天以上不止,经色鲜红,小腹隐痛,下腹或腰骶部酸坠,心悸头晕,神疲乏力,舌质红或少苔,脉细小。
分析:置环后异物持久刺激,冲任损伤,气不摄血,故月经量多如冲;失血过多过久,气血虚弱,胞宫失养,故小腹隐痛,下腹或腰骶部酸坠;阴血耗伤,营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头晕,神疲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小均属阴虚血热之象。
基本治法:滋阴清热,止血固冲。
方药运用: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玄参、白芍、麦冬、阿胶(烊冲)、地骨皮各10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炒地榆、蒲黄炭(包煎)、茜草炭、马齿苋各12g,甘草5g。
两地汤系《傅青主女科》治疗月经先期量少的名方。夏师认为,该方补阴为主,不是泻火之方,然而“只专补水,水既足,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方中重用玄参,合生地又开一滋肾阴之法门,配合白芍、麦冬、阿胶、地骨皮补养肝肾为主,佐以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虚热,地榆、蒲黄炭、茜草炭、马齿苋固经止血。通过补养肾阴,涵养肝木,而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夏师治疗阴虚火旺三法中之一法。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心烦失眠者,加丹参、合欢皮各10g,钩藤(后下)15g,炒枣仁6g;腹胀矢气,大便偏溏者,上方去熟地,加煨木香6g,炒白术、六曲各10g。
3.气虚证
证候:节育器置入后自觉下腹或腰骶部酸坠,矢气频作,身困嗜睡,纳谷不香,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
分析:素体虚弱,脾胃气虚,置入节育器后冲任受扰,气机升降失常,故矢气频作,食欲不振;脾虚气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身困嗜睡,面色无华;舌脉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益气,固摄冲任。
方药运用:归芍六君汤加减。
丹参、党参、炒白术、生炙黄芪、白芍各15g,煨木香5g,茯苓、焦山楂、炒谷芽、合欢皮各10g,广陈皮6g,荆芥炭5g。
本方为夏师临床常用方,乃归芍地黄汤合六君子汤而成。归芍地黄汤系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当归、白芍以滋阴养血,再合六君子汤,共奏养血和胃、健脾益气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烦躁失眠者,加炙远志6g,炒枣仁9g,夜交藤15g;腰酸尿频者,加川续断、桑寄生、狗脊各10g;少腹时或刺痛者,加鸡血藤12g,益母草15g,五灵脂10g。
【其他治疗】
中成药
(1)血竭胶囊每次2粒,每次2~3次,适用于放置节育器后出血属瘀血者。
(2)功血宁胶囊每次1~2粒,每日3次,适用于放置节育器后出血属血热者。
(3)补中益气丸每次6粒,每日3次,适用于放置节育器后出血属气虚者。
【转归及预后】
放置节育器后并发症如积极处理,一般预后良好,但远期可出现异位妊娠、盆腔炎等,应予以注意。
【预防与调护】
1.宫内放置节育器后应注意休息。
2.保持心情舒畅,少食辛辣之品。
【临证经验】
宫内放置节育器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月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其次是腰腹作痛及胃肠道反应。中医治疗时虽分血热、阴虚、气虚三者,但因病情错杂,常需三组方药配合使用,药用黄芪、党参、炙龟板、炒黄柏、五灵脂、蒲黄炭、炙乌贼骨、茜草、阿胶珠、煅牡蛎、血余炭等。偏于热的加清热药,偏于脾虚的加重益气健脾药,偏于血瘀的加重化瘀药,可以较好地控制出血。腰腹痉挛性疼痛除应用滋肾调肝的方药外,尚需加入化瘀和络之品,如鸡血藤、炒当归、赤白芍、干地龙等,一般需3个月经周期。胃肠道反应除素体因素外,多因患者对节育术有顾虑,思想负担重,精神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以在调理脾胃的同时务必加入疏肝调心之品,同时结合心理疏导,才能稳定疗效。
验案举例
康某,35岁,上环后出血1月余未净,量时多时少,色红,时夹血块,无腹痛。月经7~10/35,量中等,无痛经,色红,有少量血块。1-0-2-1。上环后在外院曾接受抗感染治疗,否认不洁性生活史。刻下:阴道流血1月余未净,量较多,色红,夹血块,偶有小腹作胀,腰酸,神疲乏力,大便略干,舌红苔腻,脉弦。治拟滋阴清热,利湿化浊,化瘀固经,以固经丸、四草汤合加味失笑散加减。处方:炙龟板(先煎)9g,炒黄柏10g,川断10g,椿根皮10g,马鞭草12g,鹿衔草30g,茜草炭15g,益母草15g,炒蒲黄(包煎)10g,炒五灵脂10g,大小蓟各10g,血余炭10g。服药7剂后血量减少,但仍有少量淋漓不净,色偏暗,腰酸,神疲乏力,舌质偏红,脉细。治拟益气固经,滋阴清热,化瘀止血,方用归脾汤合加味失笑散加减。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五味子5g,丹皮炭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山药10g,山萸肉10g,川断10g,炒蒲黄(包煎)10g,炒五灵脂10g。7剂药毕血止,后经调周法治疗,未再出血。
按语:患者上环后出血淋漓不净,时多时少,色红,夹有血块,舌红苔腻,脉弦,辨证属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夹有湿热,故以固经丸、四草汤合加味失笑散加减。三方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夏师治疗出血性疾病从“虚、瘀、热”出发的学术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四草汤是夏师的验方,对于血热夹瘀的出血疗效较佳。其中马鞭草有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的作用,鹿衔草有清热止血、祛风化湿的功效,茜草炒用化瘀止血,益母草祛瘀生新,具有明显收缩子宫的作用。本案患者大便偏干,舌苔黄腻,知下焦有湿热,故以四草汤清化止血,合固经丸、失笑散,共奏滋阴清热、利湿化浊、化瘀止血之功。药后患者阴虚表现减轻,气虚稍显,故以归脾汤合失笑散加减。根据病情变化,细加辨证,合理用药,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结】
1.宫内放置节育器的并发症多种多样,以出血量多及经期延长、腹痛、白带增多为多见。
2.临床应根据症状予以治疗,同时注意提高机体抵抗力。若经治未能缓解,应考虑更换计划生育措施。
3.夏师治疗本病,除注重辨别“热、虚、瘀”三因素外,常配合安定心神,疏肝理气,使患者真正理解国策,主动积极配合,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鹿衔草有毒吗?
鹿衔草属于一味中药,暂时没有发现它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