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和为害特点是怎样的?
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树嫩茎、嫩叶的汁液进行危害,与小绿叶蝉混杂发生,在中国各茶区发生普遍,受害轻者,芽叶失绿、老化,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受害重者,顶部芽叶呈枯焦状,茶芽不发,无茶可采。1年发生约10代,多以成虫越冬,但华南可以各虫态越冬。假眼小绿叶蝉危害状
叶蝉类害虫如何防治?
叶蝉类属同翅目,叶蝉科。为害草地的叶蝉主要有:大青叶蝉、二点叶蝉、四点叶蝉、六点叶蝉、黑尾叶蝉、小绿叶蝉、白翅叶蝉等。大青叶蝉除西藏尚未记载外,其他省、自治区较普遍,其中以西北和华北发生较多。主要取食禾本科牧草,还可为害豆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果树及林木等。二点叶蝉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宁夏及南方各省、自治区,为害小麦、水稻、禾本科牧草及棉花、大豆等。
黑尾叶蝉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南方各省发生较多,除为害结缕草等禾草和其他牧草外,还可为害麦类、水稻、稗草等。各种叶蝉均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叶背及茎秆上刺吸汁液,使寄主生长发育不良,叶片受害后褪绿、变黄、变褐,有的出现畸形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叶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
1.形态特征
(1)大青叶蝉成虫体长7—10mm,青绿色。头部颜面淡褐色,颊区在近唇基缝处有1个黑斑,触角窝上方有1块黑斑。复眼黑褐色、有光泽,两单眼间有2个多边形黑斑点。前胸背板前缘黄色,其余为深绿色。前翅蓝绿色,末端灰白色,半透明;后翅及腹部背面烟熏色,腹部两侧、腹面及胸足均为橙黄色。
(2)二点叶蝉 成虫体长3. 5~4mm,淡黄绿色略带灰色。 头顶有明显小黑圆点2个,其前方有两对显著的黑横纹,复眼内侧各有1个较短的黑色纵纹。 单眼橙黄色,位于复眼与黑纹之前。前胸背板淡黄色,小盾片鲜黄绿色,基部有2个黑斑,中央有一细刻痕。足淡黄色,后足胫节及各足跗节均具有小黑点。腹部背面黑色,腹面中央及雌性产卵管黑色。卵长约0. 6mm,长椭圆形。若虫初孵时灰黄色,成长后头部后头顶有2个明显的黑褐色小点。
2.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利用叶蝉的趋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或用普通灯火诱杀。
(2)化学防治 在若虫盛发期及为害严重时,可进行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 20%叶蝉散乳油或so%稻丰散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倍液。
防治辣椒白飞虱特效药?
辣椒白飞虱杀虫剂是一种全新的非杀生性、低毒、广谱型杀虫剂。对辣椒上的刺吸式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施用后迅速被植物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不但对刺吸式害虫有很好的效防治效果,还对虫卵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可长时间控制虫卵的繁殖和孵化,持效期长。
防治范围广泛,对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刺吸式害虫有很好治效果。抗性白粉虱杀虫剂适用范围:白粉虱、稻飞虱、蓟马、蚜虫、叶蝉、木虱、蚧虫、介壳虫、茶小绿叶蝉、小绿斑叶蝉、灰飞虱、甘薯粉虱、温室粉虱等刺吸式害虫。
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小绿叶蝉一年发生4~6代,以成虫在草丛、落叶下等处越冬。来年春季桃、杏等发芽后出蛰,飞到树上刺吸汁液,交尾产卵。卵产于新梢内或叶片主脉里。8~9月虫量最多,为害最重;入秋后成虫潜伏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少雨有利于此虫的活动为害。
多菌灵可以除茶树虫吗?
不可以。多菌灵残留危害大。
茶树害虫有多种,象茶小绿叶蝉、蓟马、茶尺蠖、卷叶蛾、粉虱等。
安全农药有,化学农药如:苯氧威、丁醚脲、捉虫朗(唑虫酰胺)等效果较好残留低;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鱼滕精等效果好无残留。
多菌灵为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由真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在我国的使用范围广泛,但其残留能引起肝病和染色体畸变,对哺乳动物有毒害。